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余辉落寞 第4节 背后的二三事 (第1/3页)
余辉落寞·背后的二三事 万历四十六年三月 ‘漕运党争’在朱由梼以近乎于歇斯底里的方式压制后,朝堂上的躁动似乎一下子又平静下来,没有人再因为东方公司漕船建造和劳力派遣的事情在上书或是到十王府拜门子了。河南、山东、南直隶、浙江等省的上京游说团也都是被吏部责令限期返回。 这档子事弄得朱由梼真的很无语,他实在是理解不了这些人的脑回路,搞这么一出有什么意义呢?他是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也就不想了,爱咋咋地,反正在怎么闹腾,你们也不敢掀桌子。 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漕运党争’反倒不是什么坏事。 此番的争端根由就是各省期望通过朝廷中枢向东方公司施加压力,让自己获得更多来自东方公司漕运总会的利益。手段如何低劣先不提,单就是人家整个行动的思路就反映出了各省对于漕运总会的疯狂扩张,在根本上是持积极支持的态度的。 现如今漕运总会势力才蔓延到沧州府,计划的二千五百条人力明轮拖船那可是四千里漕河总共需要的量。沿途各省都是关心自己这边能承建多少条船,挣多少银子,可是却完全没有人去关注漕运总会这般的掌握漕运是否合法、合理。 是不在乎吗?怎么可能不在乎。漕运直接关乎的是国朝的稳定,关乎沿途各省府州县的民生大计,这些个老油条怎么可能不考虑得失利害呢! 可是,漕运总会疯狂且肆无忌惮的扩张行径根本就没人提,这些各省的大佬以及府州县的亲民官早就在私底下都不知道盘算多少回了。东方公司整顿漕运的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具体因素有很多,主要的积极影响就是三个方面。 其一,东方公司漕运总会的管理模式,对于地方官府来说当真是求之不得。 运河对于地方上来说是好事,但也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这运河着实养活了不少沿岸的百姓,随之而来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说它是坏事,也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人依靠运河过活了,而这庞大的漕运从业人员便就是地方官府重点关注的维稳对象。 漕运是富了不少人,但更多的则是依托漕运艰难度日而已。困苦的生活就使得这些人成为了地面上的不稳定因素,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地方官府上下就得提心吊胆、枕戈待旦。 东方公司这边能够有效的整合漕运、漕工,使得他们这些苦哈哈的生活有了根本的改观,虽说并没有让大家伙鸡犬升天,但是解决了温饱,这便就算是帮了地方官府的大忙了。 尤其是漕运总会严密的组织,就使得官府不用再担心宵小煽动作乱。至于淮安王是否会造反,他爱造不造,造反了又能如何?成了咱们也照样磕头拜服就是,不成也不耽误咱们落井下石不是。 总之,稳定大于一切。 其二,就是东方公司办事确实地道,不吃独食。且不管朝廷中枢那边如何,单就是这给地方的好处那就是让这些官府的一众官佐很是欣慰。 东方公司漕运总会在各个漕运节点上的分会都是在属地的府、州、县注册的商照,纳税便也是归到了属地。 同时朱由梼对官商勾结的执著可谓是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所有的分会都是按照股份制来办,各个分会的职工都是固定占股三成,东方公司和各段已投诚的那些原本掌控漕运的士绅、商团、帮会合在一起占股五成,省里和府里占股半成,州县则是占一成。 对于各级衙门来说,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银子啊! 任谁还会和银子过不去呢!于是乎,便就是一路的绿灯,那畅通无阻的不要不要的。 最后一点,对于官府来说更加的重要。那便是东方公司的强势介入和对原有漕运势力摧枯拉朽的打击,就使得漕运周边的势力重新洗牌。 原本这些个占据漕运的帮派或是士绅,都是只拜漕运衙门的,地方的官府虽说也会给些面子,通常都是客客气气,平日里也是有些微薄的孝敬和三瓜俩枣的打点。但兹要是你地方官府敢管漕运上的事,姥姥!当时便就是立马翻脸,阻拦、掣肘都是平常打法,组织漕工冲击官府的事人家也不是干不出来的。 眼见着运河上金山银海,谁能不眼馋呢? 可是这班人要么就是跟漕运衙门有很深的交道,要么便是地面上勾连乡里的士绅,有的还有功名、朝廷里还有应援,地方官府还真就不好动手。 可人家东方公司可不管这一套,管你是什么背景,一概不论,都是先礼后兵的套路。一上来先谈,让出势力算你入股,当个甩手的股东,今后分润肯定不会少,但也明白无误的告诉你,再想要染指漕运绝对不行。谈拢了,你好我好。兹要是谈不拢,那便就是刀斧相向,管保你十天内破门灭家,一点的余地都不留。 这样的基本上就是不讲道理的吞并之举,在实际上就将原有控制漕运的势力一勺烩了。 而又好巧不巧,这些人、帮会、势力往往就是地方官府最为头疼的一伙,要钱人家靠着运河,要人人家掌握漕工,要靠山人家傍着漕运衙门或是朝廷里的人物,虽说干扰地方的事不多,但掣肘官府施政却是平常事。 现在好了,猛龙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