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全球侨胞会 (第3/3页)
r> 服化道合理、
…… 说白了,一部好的戏剧,需要优秀的剧本、优秀的演员、优秀的辅助人员。 陆时笑着说道:“在呈现方式上,剧作家能做的不多。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控好剧本,要么,不露痕迹地揭示真理,让观众认识这个世界;要么,让观众产生共情,触动他们的感官。” 这个总结太到位了! 马克·吐温双眸一亮,随后愈加好奇, “你说,‘在呈现方式上,剧作家能做的不多’,言外之意,未来还会有舞台以外的呈现方式吗?” 陆时点头, “已经诞生了。你应该听说过由卢米埃兄弟拍摄于1895年的《工厂大门》吧?和标题一样,其内容是工人下班后离开工厂,只有47秒钟。” 欧·亨利说:“那个被称作‘影片’吧?” 陆时笑着点点头, “过去两百年,我们见识了太多的技术革新。说不定,舞台会被取代呢~” 马克·吐温笑着道:“陆教授,你在《是!首相》里就说过,戏剧和剧院已经沦为上流社会彰显存在的社交媒介了。当时我以为是讽刺,现在回头看,原来还有这方面的考虑。” 欧·亨利问:“舞台会被取代吗?” 陆时耸了耸肩, “我不这么认为。如果,它作为‘戏剧’的意义越来越少,作为‘表演’的意义肯定会越来越多。” 言外之意,舞台服务的人变了, 之前是观众, 观众们看戏剧,为的是消遣; 后来是演员, 演员们演戏剧,为的是展示自我,或者提升表演能力。 马克·吐温笑道:“那样的未来我实在无法想象。所以,还是好好请教一下陆教授,到底该怎么写好讽刺戏剧吧。” 他经历了美国帝国化的过程,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变化,从轻快风趣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 20世纪初,他作品的语言已经极其激烈了。 陆时没法在这方面给予指导, 他正感到为难, 这时,一架马车在陆时身材停下了。 车帘拉开, 从里面探出一张华人的面孔,居高临下道:“你就是《大佬》的作家吗?” 陆时微微皱眉, 隐隐地,感觉那张面孔有些眼熟,好像最近在哪里见到过。 那人见陆时不说话,又道:“你别害怕!我又不能拿你怎么样。你回答问题便是。” 结果,陆时还没开口,肠粉铺子的摊主便冲了过来,挡在陆时身前, 摊主说:“你想问什么?” 那个华人一愣,上下打量陆时一番, “如此看来,你的确是《大佬》的作……” 话音未落, “没错!” 司徒美堂缓步走来, “他就是我们华人的骄傲,陆时,陆爵士。麦兄,我劝你跟他说话时放尊重些。” 陆时这才想起那个华人是谁, 协胜的大佬—— 麦德。 也就是纽约安良堂的对头, 同时也是古德曼嘴里所说的“疯批”。 麦德点头, “我这人有股子疯劲儿。可我不傻。” 他朝司徒美堂颔首, “聊聊纽约的事?” 司徒美堂没有任何的迟疑,直接就上了马车。 现场的气氛变得极凝重, 仿佛能把一切冻僵。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看得怔住, 两人虽然不懂汉语,但光是看气氛,也能猜到是怎么回事, 心里嘀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话果然没错。 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向陆时。 陆时说:“两位,看来今天不能再讨论了。不如我们另找时间?” 两人同时点头, 毕竟刚看完《大佬》,就怕在生活中遇到真大佬。 他们与陆时道别。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两个美国人刚离开没几分钟,司徒美堂就从马车上下来了, 麦德甚至探头出来,尊敬地与陆时道别。 陆时询问:“司徒先生,事情解决了?” 司徒美堂迟疑道:“算是……算是解决了吧。我们已经达成了协议,这次协胜和安良堂在纽约的冲突,听美国官方的判决,无论怎么判,双方都接受。” 陆时很惊讶。 之前,他曾听NYPD的警官和古德曼形容过麦德, 原话是: “那货,看着挺正常,西装革履、头戴礼帽,但裤腰里竟然别着两把枪,光天化日、大摇大摆地在唐人街溜达。” 很难想象,这样的人愿意退一步海阔天空。 司徒美堂又道:“我还跟他讲了请你成立全球侨胞会的事,他也同意。” 陆时更是不解了, “为什么?” 司徒美堂说:“肯定是因为看了你的《大佬》,有些感触吧。除此之外,我想不到任何别的可能。” 陆时:“……” 不知道说什么好。 司徒美堂哈哈大笑道:“所以,陆爵士,你就别谦虚了。如果《大佬》在全美演出的效果都不错,那你便出任侨胞会的会长吧。连麦德都服你,还有比你更适合的会长人选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