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魏国降赵军分兵 (第2/2页)
换成胜势,却并不容易。 从赵括的角度来看,颍川战场之上的秦军至少还有三十五六万之多,而自己即便是加上从魏国而去的五万大军,也不过堪堪四十万大军。 在如此大规模的战斗中,四五万的兵力差距,未必就有绝对的优势。 尤其,整个颍川战场还呈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态势,想要一举而歼灭秦军主力,不是一般的困难。 最大的可能不过是两败俱伤。 这对于赵括而言,当然也能接受。但毫无疑问,最好的结果,当然是赵国吃掉魏国的红利之后,再继续与秦军决战。 尤其是那数万魏军,虽然战力比之一线的赵军还差上了些,但照比屯田军却是丝毫不逊色,要是能将这几万魏军消纳为己用,那自己对秦军的优势可就真的大了。 这也是为何赵括会将吕不韦这个内阁次辅给调到大梁来的原因。 当然了,秦国肯定不会白白等着自己吃掉魏国的红利。 要么打,要么撤,秦军肯定不会坐以待毙。 打,秦国就一定会拉上齐国; 撤,秦国就要着手拉拢楚国。 于是,在整体架构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赵括也布置了两手后招。 一是对齐国方面,赵括给田单增兵的意图很明显,一句话:齐国敢打过来,赵国就要打回去,即便不灭齐国,也要把齐国打趴下; 二则是再度给楚国画饼,只要楚国能出兵袭扰秦军后路,赵括就将率大军,把秦军摁死在楚国境内。 一句话,赵括虽然想吃掉魏国的红利,但却也不希望秦国将齐、楚拉拢到一起。 尤其是楚国,虽然如今的楚国已经实力大损,但广袤的国土就是最大的战争资源,赵括可不想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应该说,随着魏国的倒下,赵国整个棋盘都已经盘活了过来,赵括重新选择「保守治疗」,也的确是稳妥的办法。 甚至,这也是如今的赵国,最合适的办法。 当然了,保守治疗并不意味着赵军就要放弃正面战场的主动权。 相反,脱去了魏国这个包袱之后,赵军完全可以轻装上阵。 虽然赵军只有区区五万大军进入战场,但赵括给赵军将士们带来的信心却远胜过这五万大军本身。 甚至,在五万大军尚未加入战场,颍川战场上的李牧和周骐所部便已经向当面之敌——王龁与蒙骜所部发起了反击。 一夕之间,攻守之势,异也! 而秦军的王龁与蒙骜,显然也已经得到了轵城中秦军裨将的通知,正在纠结是战是退的关键点上,就发生了赵军反击的情况。 很明显,赵军虚张声势的可能并不大,更可能的,是魏国的战事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在区区几日内便已经有了结果。 至于结果,已经不言而喻了。 于是,又一道选择题摆在了王龁的面前。 战?还是退? 战? 一旦赵军结束了魏国的战事,不仅粮道重新畅通,当面的赵军还将多出至少数万人,王龁根本没有信心能赢下这场战斗。 退? 且不说在已经进入进攻状态,又有着诸多骑兵的赵军面前要如何退。 更要命的是,一旦此战退了,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能够回来了。 王龁很清楚,正如信陵君留下的话语中一般,如今唯一的变数不在颍川,而在齐国。 只要齐国能够出兵,那秦军就还有机会。 可要说服齐国出兵,何其难也。 一时间,王龁也根本拿不定主意,只能也以飞鸽传书求告于咸阳。 当然,随着秦魏联军的出现,在洛城附近的蒙骜的疑兵便没有了意义。 同时,既然魏境已经被赵国拿下,坚守轵城也就失去了意义。 未免被赵军各个击破,王龁还是果断下令合兵。具体的方案是:轵城之部队立即向蒙骜所部靠拢,两军汇合之后,再一起向新郑方向运动。 从王龁合兵的决定,实际上已经不难看出,王龁的心底是想要撤军的。 没办法,若是真要鱼死网破,实际上让轵城之军向西北打,蒙骜之军向东猛攻,王龁所部向正北打,或许是更好的进攻方式。 而随着秦军行动,赵军方面也很快得到了消息。 当即,赵军各部也开始行动了起来。 野王城的孙崮所部开始试探性地收复轵城; 洛城方向上,周骐也派出赵韦率领轻骑兵对从轵城南下的秦军展开sao扰; 至于守了十数日的李牧,更是一反常态地开始了与王龁的对攻。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