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四十章 海上丝绸之路 (第2/2页)
人,每个预选人要有三个官员联名推荐,然后由枢密院择选;正式上任后,若在三年内无任何过错,才能获取奖金。在当时的说法就是等到正式上任后,“如在任终满三年,委实廉慎,别无公私过犯,仍令本路转运使、副保奏,当与酬奖”。你瞧瞧,选一个市舶司使,比挑一个宰相还费事。广州市舶司建立后,北宋又陆陆续续,在杭州泉州镇江等地,陆续设置了七个市舶司,把“广州模式”推广到东南沿海,敞开国门赚钱。宋代最繁盛的两大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自隋唐以来,尤其是到了宋朝,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大商港。据《宋会要》记载,广州自宋太祖以来,兴设市舶司,收课舶税,收入“倍于他路”。广州港的市舶收入,最高年份竟达全国市舶总收入的90%以上。公元12世纪,阿拉伯人爱德利奚在他的《地理书》中指出,中国最大的港口是广州,西方国家的商业,大都以此为终点。西方到中国进行贸易的商人,也多以广州为起点计算距离各国的里程和航行日数。两宋又扩建了广州城,建筑了广州蕃坊。为了外商子女读书,学中国古代文化,到了宋神宗熙宁末年(公元1077)还大修学校,诸蕃子弟皆愿入学,负籍相踵而来。泉州港,到南宋时,已经可与广州相比美,留居泉州的外商数以万计,不仅有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而且还有意大利人等。这些人中不仅有商人,而且还有传教士和旅游者。 在太宗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政策下,宋朝的贸易范围远超唐朝,有历史记载与大宋有贸易往来的国家达六十多个,进出口总额占宋朝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之多。这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简直是个奇迹,后世评价在宋代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市场经济的先兆或者说是萌芽。除了拱手送上关税,海外商人还将宋朝特产源源不断地贩运出去,其中最典型的是瓷器,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波斯湾西亚诸国乃至非洲的埃及等地,阿拉伯帝国的王公贵族都以收藏“中国瓷”为荣,“海上丝绸之路”已然变成“瓷器之路”。直到今天,仍有外国学者认为“中世纪的东非史是由中国瓷器写成的”。同时太宗也鼓励宋人去海外摆摊,并出台了完备的管理制度。由于出海贸易的主力军是沿海船户,为便于控制和征税,太宗给这些船户另编户籍,他们每次出海都要在当地官府登记,严禁走私;贸易归来,他们要到市舶司接受抽买否则将受重罚。这些条令虽说严苛,但到底给了沿海居民挣钱的机会。国家税收也因此得到大大的增加。 海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船只。宋朝的造船业非常发达,所造船只体型巨大、结构坚实,可载几百人,同时足足囤够一年的口粮,甚至能在船上养猪、酿酒。交通工具如此便利,“出国摆摊”不再只是沿海居民的专利,而成了各阶层人士积极参与的全民热潮。就连和尚、道士也动了凡心,纷纷出国做生意,杭州僧人净源就是知名的海商,温州道士王居常也是“国际贸易圈”中的风云人物。鲜为人知的是,苏轼也是“出国摆摊”的带头人。他被贬到海南后,设法将东南亚的苏木倒腾到四川,狠狠地赚了一笔。看来苏大学士不光文章写得好,就是做生意也是一把好手。 抛开经济利益不谈,这些出国摆摊的宋朝海商不断输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所过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在中世纪的海洋上打造出影响力广泛的“个人品牌”,撑起了宋朝的脸面,使宋朝在“国际贸易”上更有话语权和主动权。宋朝船队每次出行都会引发轰动,当地国王、高官将这些身份普通甚的海商视为“上宾”,专门安排隆重的接待仪式,全国百姓纷纷赶来围观,送钱送物地慰劳他们。当然各国商贾讨好他们另有目的,以便搭乘先进的宋朝商船展开更广泛的海外贸易。 就这样,宋朝的财富从海上滚滚而来。太宗时期的财政有了明显好转,后期各在位的皇帝也坚持了这一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海外贸易持续繁荣。仅在皇祐元年(1049年)这一年,宋朝的海外贸易总收入就有1.2亿贯之多,其中作为“硬通货”的白银达80万两以上。正因如此,国土狭小且积贫积弱的宋代在经济上仍能保持优势,这也再次证明:唯有开放才可富国。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不但在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也是有相应的实物可以佐证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