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四十二章 多管齐下,经济建设为中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十二章 多管齐下,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1/2页)

    大宋立国之初,即制定了《商税则例》,建隆元年,宋太祖“诏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正式将商税列为国家固定赋税收入。宋太宗淳化五年,宋廷完成了各项条例的制定,对全国商税实行统一的征收政策。宋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代对于商业发展的管制较前代为宽松,政府下令对商业税有所减省,以利于商业发展。太宗鼓励商业的民展,也为商业的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商业活动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货币。宋初统一各个割据政权后首先统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钱币。没有钱币的统一,商业活动的开展阻碍就会非常大。当时江南地区使用的钱币原料是铁,也就是使用的是铁币。不但容易私人铸造也不能在大范围内流通。太宗时期下诏罢用铁币,在江南地区开始统一使用铜币。南唐政权存在时,宋朝严格执行的铜币不过江的禁令解除,宋政权统治下的江南地区也开始流通铜币。同时各割据政权存在时,各地的钱币重量也是不统一的,大小,形状,也是不一样的。各地之间的流通受到很大的限制,各个地区对其他地区的钱币都不太认可。特别是份量少,制作粗糙的钱币更是得不到其他地区商家的认可。太宗针对具体情况,下令每千钱的重量必须在四斤半以上,各州不得私自铸造钱币。江南地区也不得再铸新的份量不足的新钱。民间原先存在的钱币,一律送交官府,按同等价格的铜币兑换。新的钱币采用唐开元时期的铸造方法,制作非常精良,全国范围内统一新制作的铜币。因为料足,制作精良,不易仿冒,很快就是全国得以流通,也得到了广大商家的认可。宋初商业活动的最主要载体-铜币实现了全国的流通,为商业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同样的宋初统一之前,各割据政权的计量工具也是不统一的。各地之间的一公斤的实际货物并不一致,这样的情况之下还怎么做生意。所以太宗时期令相关的管理机构在核查全国范围内的计量情况后统一称法,采用统一的计量工具和计量标准,完成了称法的更新。各地之间的商品流通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计量标准,各地的商业活动在一个公平的基础上得以开展。

    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做完后,具体对参与商业活动的各个主体的引导方面,太宗时期主要采用了无为而治的策略。对商人的商业活动基本采用的是不干涉政策,商人想怎么做生意,做什么生意,在什么地方做生意,都由商人自行作主决定。唐代虽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时期,但是商人做生意还真的难,时间有规定,晚上不能做生意。地点有规定,只能在划分好的各种坊中做规定的生意。内容有规定,国家垄断的生意商人不能做。所以唐代虽然也有很多的外国人到唐朝来做生意,但绝没有宋代的繁荣开放。宋代不但早晚时间不限,经营种类不限,太宗还允许商人进入重要的垄断领域如采矿,食盐,粮食,渔业,商人只要有能力统统可以做。为了鼓励商人参与各种政府生意活动,太宗时期还发明了“折中”的交易方式。

    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为解决边防军储不足问题,改令商人入纳钱货粮草于沿边州郡,政府给予文券,商人持券至汴京换取现钱,或凭券到江淮等地领取茶、盐,转往指定区域出卖。是宋代的一种食盐专卖办法。由“入中”商人承办食盐专卖的制度,为宋代初期“工商”的主要形式。太宗年间,由于北方边境军需匮乏,下令商人往边郡入纳粮草,称为“入中”。官府按路途远近及物资性质,优价折酬发给商人特殊的有价证券“交引”,商人凭此到指定场所兑支现金,也可据此购买食盐,贩运赢利。发展到后来,政府也不再垄断茶叶,食盐的经营,就是军粮的供应也大部分依赖于商业的活动。政府就是出钱向商人购买粮食,完全成为了一种市场交易行为。

    端拱二年(989年),由于军队急需军饷粮草,槯茶制度开始实行折中法,以此通过民间商人运输军用粮草换取茶盐等槯货来保证军队后勤的供应。所谓折中法,即不同产品之间进行相互的折价用以兑换,当时的折中法具体为商人运粮草于边塞下,按照运输距离的长短折算价格,接受粮草的机构发给商人凭证到京师去换取钱财,或者到江淮荆湖地区换取等价的茶盐。由于茶利丰厚,茶商获取茶叶后转卖西北地区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同时政府通过“加抬”“虚高”等优惠价格手段吸引商人运送粮草,因此一时有大量的商人沿边贩运送粮草换取槯货凭引。这对于手中有大量资金的大商人可是一个大大的利好,参与国家采购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得了的大生意。所以“折中”的交易模式对大商人是一个发展的良机。

    太宗之所以能称得上是一个明君,宋代之所以被许多的后人所称道,还在于宋代确实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朝代。太宗对商业活动的大力发展,不但对大商人是一个利好。更在于太宗对低层的老百姓也表现出足够的同情和关怀。比较太宗时期下诏解除了江南地区,两浙地区,淮西地区,岭南地区的渔禁政策,允许老百姓自行打渔打猎,真正的还利于民。不但百姓可以打渔打猎维持生计,甚至也允许百姓进行比较大规模的渔猎活动,老百姓可以以此谋利,也允许商人对相应渔猎活动的货物进行买卖。试想老百姓打到了东西没地方销售那就只能自用了,现在商人被允许参与买卖,老百姓才会有较大的动力进行更多的渔猎活动。不但能自用还能以此赚钱,甚至发家致富。太宗时期对普通百姓的宽容也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也足以显示太宗的亲民爱民的脉脉温情。

    当时许多在官府的运输船上讨生活的百姓,如撑船的篙工,掌舵的船员,因为收入微少,所以在给官府干活的过程中也顺便做些小生意,增加些收入。运输过程中因为路途较长,所以船上的员工贩卖一些各地的特产或者捎些小东西赚点费用,也是一个便利的赚钱办法。太宗对这些情况也是了解的,最终针对这些情况也大度的不予追究。太宗对臣子们说道:“百姓在给官府做事的过程中,顺便做些小生意,只要不是太过份,也不要去管他们。只要不妨害官府的正事,不侵害官府的财物,能够让官府的事情顺利办结,对他们的小生意一律不过问。也不允许任何一级官府追究这些人的责任。”宋时的低层人民正是在最高统治者的宽容对待下,生活的质量还是有了大大的提高。也正是官府允许老百姓自由的做些小生意,整个宋代的商业气氛是空前的繁荣。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足以说明了宋代商业的高度发达,街道上的小商小贩经营的生意真的是五花八门,热闹非凡。大家非常熟悉的大郞卖炊饼的故事,也足以说明宋代的底层老百姓只要不怕苦,生活还是很不错的。就一个小小的炊饼生意也能让一家人租得起二层楼的房子,在城市里生活的非常不错。

    太宗在位期间,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社会制度总体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给后来的继位者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虽然对外战争中,几次大的战役都没有获得大的胜利,收回幽云地区的愿望也没有实现。但在太宗的努力下,宋朝的版图还是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太宗对宋朝发展作出的贡献值得肯定。从我们普通百姓的角度评价太宗,宋太宗当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

    但是继位的疑云历经千年挥之不去,数次北伐无果而终。太宗在后世的评价众说纷纭。伟大领袖对太宗评价又是如何的呢?据说***在读到《宋史太宗本纪》的赞语“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论焉”时,毫不客气地批了八个字:“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对北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