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十五章 重文藏典 (第1/2页)
宋太祖赵匡胤年轻时不太愿意学习但在此后的军旅生涯中日渐感到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带兵打仗时,经常用车装载书籍数千卷,以备行军途中可以随时学习。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赵匡胤变得有勇有谋,知机善断,在士兵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即位后他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要各地官民给皇宫中的史馆进献图书,凡献书者经学士院考核,合格的还可以赏以官职。灭南唐时,他急如星火地派人奔赴江陵,没收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全部藏书,并立即送往京城以供他欣赏阅读。据说他当了皇帝之后每天坚持看书练字。一天暴风雨来临,他正在专心致志地伏案疾书。突然在桌旁响起了一声惊雷,书桌被击,可他依然端坐不动并毫不畏惧地说:“吾案虽击,吾手终不为之改。”一时被传为佳话。 太宗赵匡义也像其兄一样好读书,而且比太祖更喜欢读书。他的读书兴趣来自于家教的培养。他祖父曾带兵,每攻下州县,对于金银财物都不收,只是搜求各种古书,然后送给赵匡义阅读。由于祖父的严格要求,赵匡义年轻时就有较高的文史修养,知识丰富,文章也写得很漂亮。后来赵匡胤临终时把帝位让给了弟弟赵匡义。赵匡义做了皇帝,更是锐意文史,奖励皇家子孙读书。太平兴国年间,他令李锐等人辑录从汉代到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近500种,共编成1000卷,名为《太平御览》。所谓“御览”,就是皇帝阅览的意思。又令他们收集撰纂各种野史500卷,名为《太平广记》,并同时命令相关官员精选前代文章,荟萃为1000卷,名为《文苑英华》。太宗对中国文化的保留和发展也是居功至伟。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 据说书成之后,宋太宗每天看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御览》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这是根据《周易·辞》说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是表明内容包罗万象的意思。分别为: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太平御览》征引古书相当丰富。从本书首册所列《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下简称《纲目》)中可以见到所引之书为1690种(实有1689种)。这还不包括古律诗、古赋、铭、箴、杂书等类在内。《御览》不失为一部著名类书和常用工具书,简直就是大宋时期的百科全书类的著作。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震仪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御览》卷二天部浑仪目内,就有记载。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看,它的内容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说是一本故事大全。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分类编的,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起来比较方便。 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故事,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故事的总集。其中有不少书已经失传了,只能在本书里看到它的遗文。许多唐代和唐代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