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章城东在打雷 (第2/2页)
直到一百步。 六枪只命中了两枪。 这就不错了。 现在没有铜帽底火,也只有将就了。 李裕也不想想,现在是什么年代,他的这支手枪就是天字号金手指! “高匠头,你们神机坊每人赏万钱!” 老高头这些匠人根本就不知道咋回事,这就又赏钱了?! “按照最后的尺寸,开始做零件。你们一个月能做多少套?” “殿下,主要是材料问题,如果材料充足的话,按照现在的人手,一个月能做六十套吧,多了质量也保证不了。” “嗯,抓紧做!” “张参军,他们神机坊要的乌铁,你想办法多进货,没有就自己造,反正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搞来!” “是,殿下。” 自此之后,每天在东城外都会响起打雷的声音。 久而久之,老百姓都知道那是德王殿下在东城演练自己的神功掌中雷呢! 这些枪也不可能都是李裕自己来安装啊,他也真没那个功夫。 于是神机坊把零件铸造完成之后,就会拿到另外一个小院子来。这是李裕“南阳六转枪”的总装车间。 里面的工人都是妇女,而且是目不识丁的农妇。 每天空手而来,空手而去。 每人只负责装配一个步骤。 二十几个妇人心灵手巧,一天也就装配两只枪,倒不是她们忙不过来,而是生产不出来。 等枪把上的桐油晾晒三四天,这把枪就可以验枪入库了。 城东每天的枪声都是王府侍卫们在验枪,六发弹丸三十步要六发六中,六十步要六发三中,一百步要六发一中。 自从有了这个神奇的宝贝,方兴、李熊、方良每天都要亲自去“打雷”,这玩意太威风了,自己就跟雷神似的。 不仅是他们,就连典军魏艾也想方设法的去过瘾。 李裕给他们承诺,以后王府侍卫人手一支。 这些侍卫们就每天开始幻想,自己啥时候能有一把“掌中雷”呢?! 为了更快的填装药池火药,李裕让木坊做了一大批火药葫芦。 这东西原是老百姓用来装酒的,如今成了装火药的容器了。 在葫芦嘴安装了一个小铁嘴,可以拿下来。 把火药装进葫芦里之后,再把铁嘴装上。 铁嘴上有一个用钢片做的嘴挡。这会儿弹簧做不了,钢片还是能做的,折叠锻打就能打出小钢片来。 按开嘴挡,葫芦里就能倒出火药,放手就把葫芦嘴挡住了,火药就出不来。 神机坊忙着铸造零件,侍卫们忙着验枪,这批手枪就在国府的最新库房里,里里外外严格把守。 张仪的药坊,最近接到了李裕的指令,让他们把散装火药进行定装。 这是为了枪手在上弹的时候,能增加速度,同时火药的装填也要定量,这样每个弹巢里的火药量就趋于一致,射程和动能都基本一致,对手枪也是一种保护,可延长使用寿命。 他们药坊做的是油纸定装药。 纸张在一根统一粗细的木棍上缠一圈,用糨子糊成小圆筒,再把底部也粘起来,在桐油里过一遍,然后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形成一个个油纸小圆筒。 用定量木筒装满火药,再倒进油纸筒里,压实,另一头扭在一起,用线系上。 使用时,用嘴撕开,把火药倒入弹巢。 为了增加弹丸在枪管内的密闭性,在铅弹的尾部中心用工具挖出一个小凹坑。 这样在射击时,由于气体压强,使铅弹尾部的铅体向四周膨胀,就会密闭弹丸与枪管之间的空间,弹丸就会增加初速,射的更远。 为了能配合手枪武器的使用,李裕还给皮坊下了订单,让他们制作皮带和子弹腰包、火药包。 枪套也开始制作了。 其实这把“掌中雷”威力极大,在三十步可以击穿五厘米的木板,六十步可击穿两厘米的木板,一百步可击穿一厘米的木板。 可以说威力极大。 只是铅弹很软,遇到着铁甲的人恐怕只有止动作用,却无法击穿他的装甲,不过没准会断几根肋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