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五章 苟活者岂言战死者非 (第3/3页)
不重视。相反,若只是贾瑛一人,连傅东来那里,都不一定过得去。毕竟在他们眼中,自己终究是个后辈。“没问题。”杨佑十分痛快的答应了下来。“我还要保举一人,担任水师指挥使,只是对方提了条件,想让我向朝廷保举他。”“是人才,那就答应他呗。”“他现在已经是卫指挥同知了,想要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起码要都司指挥佥事起步,我的身份尴尬,权重位卑,还要你助力一把,以成其事。”“此人是谁?”杨佑好奇道。“登州卫指挥同知,戚耀宗,曾随叶大人参加过屯门海战。”“你写折子,我附名,就这么定了,事不宜迟,经你这么一说,爷心里忽然有种不踏实的感觉。”杨佑蹙眉道。贾瑛看了杨佑一眼,大乾不是没有明白人,贾瑛就不信,见识过泰西战船的叶百川,会不明白这个到底,否则他也不会极力推动广东重启市舶司了。奈何,上千年的痼疾,非一人之力可变。冰冻三尺啊!回城之后,贾瑛与杨佑又去了一趟军器局,找来了南京军器局所有在册的工匠,将最后一把燧发枪交给了他们。两人以个人的名义担保,谁若是能造出此枪,他们两人亲自向陛下保举对方,入仕为官,从此摆脱匠籍,做人上之人。同时二人还让南京户部在民间搜寻能工巧匠,尤其是铜匠和金匠。两人还去了一趟龙江造船厂,看了他们的给出的战船图样。大乾目前的造船技术可以说是世界一流水平,哪怕是欧洲目前的帆船技术,恐怕也无法与大乾相比。非是贾瑛夜郎自大,而是他通过多方判断得出来的结论。二十节的航速,应该就是帆船与蒸汽机船的分水岭了。根据霍恩所言,欧洲人的普通帆船,在特定的情况下,船速最快能达到十五节,大型战船,可以冲刺十八节。而正常行驶速度在七到九节之间,最快不会超过十节。而大乾的战船,很容易就能达到这个速度,关键是其承载量要远超过西方。贾瑛在看完龙江造船厂的图纸,在脑海中产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个“大”字。一旁的杨佑在看完图纸之后,神情振奋,恨不能立刻就能乘船出海。贾瑛心中哀叹一声:“唉,地主家的傻儿子。”可能是因为地大物博的缘故吧,东方人对于“大”这个字,似乎情有独钟。事实上,贾瑛翻遍脑海中关于前世宝船的记忆,无论从哪个方面记在,都在凸显出一个“大”字,亦或是如何如何规模,排水量相当于后世的多少吨位,可承载多少士兵。可他们打造战舰,不是为了宣扬国威的,而是为了能追上敌人,并且消灭掉。若要贾瑛来论,速度,才是衡量一艘战舰强大与否的关键。只要速度能跟上来,凭大乾目前的造船技术,多大排水量的舰船也能造出来。排水量或是吨位如何大,不代表速度就快。帆船时代,同等量级的战船,单帆要比双帆快,双帆要比单帆稳,这是常识。龙江造船厂,给出的图纸,大部分都是五桅以上的,贾瑛询问过,中型战舰五桅是最少的配置。龙江船厂库存最大的舰船,甚至达到十二桅。可水师要这么大的舰船做什么?运兵吗?嗯,倒是可以考虑。十二桅的舰船,据说可以可搭在上千人,这可是十分了不得的,西方的商船出海,大多数的船只都不会超过百人。贾瑛向龙江船厂的工匠表述的自己的想法,速度,是他的首要追求。可随之而来又有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承载量的问题。战船之上,是要搭在火炮的,而不同重量级别的火炮,其威力和射程也是不同的。想让战船变得强大,那自然是要选重量大,射程远,威力大的火炮。可一个红夷大炮的重量就是一顿,一艘舰船能搭在多少红夷大炮,而且是在不影响速度的情况下。这是一道算术题,也是一道选择题。想搭载更多的火炮,战船就一定要大,而排水量大的船只,速度自然就慢,灵活性低。没有双赢,只能选择其一。贾瑛最终还是没有定下图纸,他没有参与过海战,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还是等专业的人来了再说吧。回去之后,贾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疏。给皇帝的奏折中写了六件事。其一,是为海宁卫战死的指挥使,虔彦礼请封。虔彦礼此人,贾瑛并不认识,之所以会插手此事,是为了谋浙江都司指挥使的位置。为了脱罪,浙江都指挥使廉忠上疏,将叛匪攻破海疆防线的罪责,归在战死的虔彦礼身上,浙江布政使和按察使同奏附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