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宁府贤孙_第二百三十五章 苟活者岂言战死者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五章 苟活者岂言战死者非 (第2/3页)

了自己的配枪。官船很快到了金陵,心满意足的贾瑛,这次没让三人住在驿馆,毕竟是朋友了嘛,而且他总觉的这三个西方人身上,还有他不知道的东西,有待挖掘,宁国府里多的是空余的房间,放在自己眼皮子低下,也方便一些。三十名四大家族的子弟虽贾瑛一同出征,作为贾瑛的亲卫,他们仅仅经历过三次战场的拼杀,三十人,只回来了十七人。对此,贾瑛也没什么好说的,打仗本来就是要死人的,四家这三十名子弟,都是上了功劳簿的,事后,少不了他们一份荣光。贾瑛又拿出一部分田契,分给了战死子弟的父母家人,算是家族内部给与的抚恤。贾瑛又喊来了贾砡,交代道:“你去找几个画师来,再拿着我的名帖去一趟应天府衙门和绣衣卫,帮着那三个红夷人找到他们的同伴。”“是。”贾砡领命而去。贾瑛与几女匆匆说了会儿话,之后便带着喜儿和亲卫出门而去。“杨佑在什么地方下榻?”贾瑛向喜儿问道。“在孝陵附近的皇家园子里。”“孝陵?”贾瑛眉头一挑,这不是杨佑的风格,不去秦淮河,居然去了孝陵。“是昭和亲王,要去击败祖先。”喜儿适时回道。贾瑛闻言,点了点头。古今官场政坛,都离不开作秀。“派人去一趟,就说爷请他到秦淮河吃酒。”依旧是望江楼上,杨佑打马匆匆赶来。“吃酒就说吃酒,借什么秦淮河的名头,白白让爷高兴了一场。”杨佑大马金刀的坐了下来,打量着望江楼的布置,脸上露出了不满意的神色。“下面就是秦淮河,我哪里说错了吗?”贾瑛抬眼从二楼的栏杆处向下看去,嘴里说道。看着杨佑兴致不高,贾瑛好奇问道:“你都如愿以偿了,怎么还耷拉着脸。”杨佑撇了撇嘴道:“好事都让你遇上了,贾瑛,爷怎么觉得你胆子变小了,当日若是爷在浙江,断不会放走一个贼匪。”贾瑛翻了个白眼,懒得理会,这是吃不着葡萄,嘴里发酸呢。“杨仪那家伙还嫌弃你都不肯亲自走一趟,只派了个小厮来,生怕跟他沾上边儿似的。”贾瑛笑了笑,没有说话。他对将来谁登大位,确实不怎么感兴趣。即便杨仪胜出,等他登基之时,要么贾家已经没了,要么......那个时候,他已经无惧坐在龙位上的人是谁了。提前搅和到里面去,说不定会提前招来嘉德的厌烦,现在他的心里,只能有一个主子,那就是皇帝。起码,表面上如此。“你此次来江南,可是陛下给了什么交代?”杨佑打了个哈哈道:“爷是来游玩的,跟陛下有什么关系。”贾瑛冷笑讥讽道:“你杨三爷什么时候肚子里也多了任些弯弯绕,是既埋汰,又恶心,可别脏了爷的酒。”杨佑讪讪一笑道:“也就是你了,换个人来,爷揍的他连家门儿都找不到。”说着,一边又挠了挠头道:“说实话,我也没明白陛下是什么意思。你走之后,我便被陛下禁了足......”贾瑛闻言,心中直想发笑,杨佑这家伙,也算是大乾朝的独一份儿了。你看哪家皇子皇孙,没事就被禁足的。尤其是他还是一个亲王,亲王除非犯了大过,失宠的情况下,才会被皇帝禁足或是圈禁,唯独这家伙儿,三天两头来一次,玩儿似的。“当日陛下宣我进宫,当着杨仪的面,训斥我整日斗鸡遛狗,不务正业,又说我禁足期间在府中不知收敛,整日招一些狐朋狗友喝酒饮乐,没头没尾的训了我一顿。随后又交代南下江南的事情的,说是让我陪同杨仪南下,省得在他身边碍眼,却又没给我具体的差事。你说陛下到底是何用意?你是知道的,我惯不喜欢费脑子想这些弯弯绕的。”“我觉得陛下只是单纯的不想见你。”贾瑛饮了杯酒,澹澹的说道。杨佑灌了一杯酒水,没吭声。“你们什么时候去浙江或是福建?”贾瑛问道。杨佑摇了摇头道:“杨仪没说,感觉他像是赖在南京不准备走了,我自己倒是无所谓。”“哦,对了,这次我带着幼微一道来了,她一个人也挺孤闷的,你们家的姑娘们不是也在南京吗?什么时候让她们见见吧。”“她们就在金陵老宅,你把人送过来就是了。”接下来,贾瑛又将贾雨村的事情与杨佑分说了一遍,杨佑听后只是点了点头,没做什么承诺,贾瑛也没有强求什么。以他和杨佑的关系,若事情有余地,不用他多说,对方也会做的,若事不可为,他不可能为了贾雨村,而让杨佑为难。“打造水师舰队?这等好事,怎能把爷落下呢。爷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坐船出海,追剿海盗呢。还有我听说南方泰西人的战船已经开到大乾家门口了,若有机会,还是要去看看的。”“关键是没银子。”“贾雨村不是答应帮你了吗?”贾瑛摇了摇头道:“事情还没成呢,还是等银子到手了再说。不过我最近倒是得了一件稀罕玩意儿。”贾瑛让喜儿将霍恩三人送给他的礼物,拿了一件出来,递给了杨佑。“欧罗巴出产的新式火枪,发射子药的速度,比火铳快乐四倍不止,比火绳枪也要方便许多。”男人之间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杨佑见了新玩具,迫不及待的拉着贾瑛离开了望江楼,到城外找地方试验新式火枪去了。彭!彭!彭!杨佑打靶尽兴之后,走到贾瑛身边说道:“好东西,若是我大乾的边军能全部装备上这种火枪,爷就敢带着大军去把北面的匈奴赶回漠北去。”说着,有面带遗憾的摇了摇头道:“可惜,就是射程短了点。”“枪管加长就好了,和火绳枪的射程差不多。”贾瑛在一旁解释道。“咱们大乾的火器装备太落后,欧罗巴人的军队已经开始普及这种火枪,可我们的火铳在激发之前,还需先点燃引线。哪怕就是装备上火绳枪也好,起码可以省下一半的兵力。”大部分的火铳发射,最少需要两名士兵同时cao作,像三眼火铳这种,就需要三人,持枪的,装弹的,点火的。“这玩意儿,费银子吗?”贾瑛点了点头。“别看只是一些细微的改动,可工艺水平不低,就咱们大乾军器局养的那些工匠,做不出来。只要解决了工艺问题,成本会稍微降上那么一些。”杨佑很是不解道:“我记得你说过,咱们汉人是使用火器的祖宗,那为何咱们大乾的工匠,就造不出来这种东西呢?手艺问题?”贾瑛摇了摇头道:“东方是钟灵毓秀之地,地大物博,人才辈出。不是咱们的工匠不行,是咱们的制度不行。”“你知道,制造出这种火枪的是什么人吗?”杨佑摇了摇头。“是一名钟表匠。”“钟表匠不去做钟表,而是费尽心思发明出这种火枪,你猜是为了什么?”杨佑惯不喜欢在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动脑子,摇头说道:“你别饶了,直接说吧。”“因为利益。发明了这种火枪之后,他们的国家会给他一大笔赏金,而且还可以获得独家技术的经营垄断权,事后,没生产一批这种火枪,工匠都可以从中分利。”巨大的利益,带动了民间工匠的创新积极性,这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诞生。“而咱们大乾呢,明明成本是三两银子的火绳枪,朝廷只给二两银子,等到了军器局,或是工匠手中,就只剩一两银子,别说是奖励,连材料费都不够,这也是为什么火绳枪到现在都没普及军中的原因。”“不是咱们的工匠做不出来,是咱们的制度,不允许工匠有自己的积极性。”其实贾瑛只说了一方面的,这其中,还涉及到工匠的社会地位问题。在大乾,工匠是贱籍,而在欧罗巴,一名有手艺的工匠,会受到无数人的追捧,谁也不知道哪天他突然就开窍了,凭借独家的技术,一跃成为当地的富翁。“我准备向陛下上疏,只是仅我一人之力,很难成事,还需要你的帮助。”一位亲王,虽说不靠谱了些,可亲王就是亲王,他的谏言,朝廷百官也不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