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61章 信息 (第1/3页)
信息金字塔是什么意思,从名字上就能看的出来;但是这个金字塔是分为几层,以及如何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触达一些往日里并不知晓的信息,大部分却未必清楚。 简单来讲,在华夏这片土地上,这个金字塔大体可以分成八层。 ……………… 第一层:大家都看得到的新闻。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那些业务精英和大部分经营决策者,平日里不管再忙,一天当中总会抽出至少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浏览新闻,而且级别越高,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就越多——至于那些盘子稍大点的老板,更是每天雷打不动地要把新闻联播完完整整地看完一遍; 这倒不是说他们真的有多关心国家大事,而是权威媒体所发布的新闻,大约是国内信息获取成本最低的渠道了——尤其是新闻联播,那些老油条甚至能通过只言片语嗅到某些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政策变化,从而先人一步。 事实上,就算你并不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多看看新闻对你也绝对是有利无害——新闻里报道的某个典型、某个案例,又或者曝光的某个现象,或许就能与你脑海里一直盘旋的某种预感相互印证,从而完成一些认知上的进化。 当然,由于新闻里面的信息都是高度浓缩过的,于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听起来反而像是蜻蜓点水,很难辨别出这些新闻的价值; 因此,你平日里获取信息的维度一定要多元——比如平日里多逛逛新闻网站、看看下面的评论;多刷刷社交媒体的朋友圈,从而更快的获得很多补充性的消息;又比如关注一些垂直领域的大v,这样可以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信息来源; 等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你再回过头去看新闻,就很容易从那短短几秒钟的新闻中,察觉出背后一些风向的变化——因此,受宏观政策影响比较明显的农业、制造业和金融业的高管,几乎是必看新闻联播的。 除此之外,政策文件解读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宏观信息获取来源,只不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如果你没有其余渠道的信息作为支撑,想要通过解读文件来获取具象的价值信息,无异于痴人说梦! ……………… 第二层:通过专门渠道所获得的报告。 对于大部分的办公室工作者来说,这些报告估计是对日常工作最有帮助的信息来源了。 事实上,找这些类型的报告并不难。 毕竟自从互联网进入千禧年开始,各种类型的“行业分析”、“行业调查”、“消费者洞察”等报告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网络上, 即便是互联网已经逐渐不愿意再“分享”的后世,诸如艾瑞咨询、数据新知、镝数据等等一系列网站,照样有数以万计的各类报告,几乎涵盖了当今社会所有的热门行业。 同样的,如果你善于使用搜索引擎,知晓如何用利用几个关键词的搭配去在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海里,搜索到最真实的信息,那么照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你的需求。 但是…… 就如一般人和专业人士对待同一篇营销号文章的反应截然不同一样,其实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将心比心,人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行业报告,凭什么就这么一分钱不要地给你白嫖? 就算是互联网时代的初期,有那么一群理想主义者,是真的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大众的,但过去了二十年……还有这种傻瓜? 对此,某人只能表示呵呵。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说“资本在cao弄市场”,“资本在给消费者洗脑”,但殊不知,资本同样在牵着各行业从业人员的鼻子往前走——而那些看起来颇为专业的报告,就是那个鼻环! 因此,如果你是普通的办公室人员,打算写一篇糊弄上司或者客户的报告,引用引用那些报告上的数据和“洞察观点”也就罢了,但如果你是一名老板或者管理者,你胆敢真的把那些报告上的内容悉数当真,那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要知道,这种类似于TOB的信息里面,可是夹杂着不少私货呢! ……………… 第三层:数据来源可以调研的报告信息。 一般来说,但凡你进入到管理层后,所有用于参考的信息都必须保持其真实性和可信性,因此这一类的信息才是他们主要的引征对象。 而这一类信息的获取,主要有五种渠道: 1、国家统计局网、工商总局、商务局、工信部门等中央权威网站上公布的信息——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一类网站上的信息绝对是相对最真实度最高的信息,至于许多人觉得某些数据有沙子,那是因为你并不懂这些数据的统计口径和背后的统计规则罢了; 2、市场调查公司通过线上和线下实际调研,所还原出来商业原貌报告。 在千禧年初期,倒是有不少提着小礼品四处访问的市场调查/问卷调查公司,但由于其中的大部分委实有些敷衍了事,最后只能消失在时代的浪潮中,并且成功给这个行业抹上了一块短时间怎么洗也洗不掉的污点; 因此后来,这一块的工作主要转移到了一些知名的咨询公司身上,而浑水报告做空瑞幸咖啡,靠的就是这种看起来极为原始的手段所收集到的信息——还是那句话,越原始的手段,往往越可信! 除了咨询公司以外,其实各地方的行政部门,诸如交警大队、工商等部门,也曾经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 3、别家公司的暗桩。 这个暗桩,有可能是自己派过去其余公司的卧底,也有可能是通过金钱手段从对方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那里拿到的消息。 虽然手段有些不齿,而且后世很少有这么做的,但90年代到千禧年的头十年,华夏市场一直是个相对混乱的狼群市场,这种情况在一些大公司之间其实也没少发生——那会之所以对财务人员的入职要求那么苛刻,不但要求本地户口,甚至还要有数名本地人做担保才能入职,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那会,财务、技术、业务并称为三大暗桩重灾区。 4、一些收费的公共报告。 这种报告简单来说,就是一些专门做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公司,针对一些行业做出详尽报告后,当成TOB的产品广泛售卖的,一般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虽然说这些报告里面的信息并不具备很强的针对性,但是由于这种报告描述的是“行业大盘”,而且每个细微环节都有较为真实和详尽的数据,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这里的“大盘”可不是你们以为的几千上万个字就完事的文章,这种报告一般是以光碟的形式存在,要是打印出来,洋洋洒洒数千页,一个成年汉子报都抱不动。 除此之外,诸如后世被人诟病不以的“知网”等专业论文网站,也是一个极有价值的信息获取渠道,要想查询技术类的前沿知识来佐证项目的可投性,这种类型的网站是很难避开的。 5、一些大型公司自己的数据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