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78 许秋喜当爹(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78 许秋喜当爹(求订阅) (第2/3页)

设计、改造手套箱,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他而起。

    如果用了新的手套箱,还是不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那他就没什么好的借口可找了,只能说是自己的问题。

    段云没有汇报,他在组会上抱着一台电脑cao作着,大概是处理着华威公司那边交给他的事务。

    田晴汇报了假期中收到的,来自瑞典冯盛东、芬兰Ronald那边送样得到的结果。

    瑞典冯盛东那边,他们针对顶电池和底电池两个有效层,分别测试了TAS。

    结果表明两个有效层中的电荷复合情况都不严重,不过并没有得出更加深入的结论。

    这也没有办法,TAS测试的本来就是单独的有效层薄膜,而非电池器件。

    对于传统单结器件来说,用TAS分析起来还比较容易,因为只有一个有效层嘛,而现在的叠层器件想用TAS手段测试,着实有些困难。

    芬兰Ronald那边,他们主要分析了叠层器件内部界面复合的问题。

    他们对比了两个单结器件和最终的双结叠层器件,发现在叠层器件中总的界面电荷复合情况,相较于原先的两个单结器件反而减轻了不少.

    如果想要得到更加深入的结论,还需要更多的体系进行研究。

    两相对比之下,田晴认为接下来应该主要和芬兰Ronald那边合作,制备不同传输层材料下的叠层器件,分析传输层、器件结构对于电荷界面复合情况的影响。

    讲的故事就是“怎么设计叠层器件,才能够降低界面复合造成的器件性能损失,进而得到高效的器件”。

    这样的话,瑞典冯盛东那边基本上就无法合作了。

    当然,这也很正常,总不能无法合作还要强行合作吧。

    陈婉清带来了一些蓝河公司的消息。

    蓝河团队的人数进一步扩张,从刚开始的几人小团队,扩展到现在近30人的小团队,还配齐了人事、财务等细分部门。

    另外,蓝河公司在开发出第二代刮涂机器后,现在第一代基于全印刷电子技术的初代试用型零号机也已经完成。

    这台零号机在将来有望实现打印制备包括传感器、芯片、太阳能电池在内的多种电子器件,但现在还只是一个样品机,并没有那么多的功能。

    一方面是因为打印的工艺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的优化;

    另一方面,也是缺乏用于打印的功能性墨水,而墨水是全印刷电子技术的核心。

    因此,蓝河决定加大对功能性墨水的研发。

    同时,蓝河还找了同基大学的方嘉老师合作,进行印刷型柔性发光器件OLED的研究。

    据说他之后还准备布局超级电容器、微电子集成电路等等。

    可能蓝河也是发现,不能把鸡蛋都放在有机光伏这一个篮子当中,把研究领域分散开来,就可以分散风险。

    许秋汇报了接下来工作的想法:

    “设计合成了11、12等若干系列受体材料衍生物,有望在器件性能上取得突破……”

    “L2、L6、S1,这些是清北大学臧超军、中科院化学所卢长军、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李丹等课题组开发出来的给体材料,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合成一些,用于自己的研究当中。”

    说起来,自从许秋这边开始大范围用姓名的字母缩写命名材料,其他课题组也纷纷开始跟进。

    大概人们也都意识到了这种命名的好处。

    一方面,比较省事,不需要起一个非常长又难以记忆的名字;

    另一方面,这种命名具有辨识度,只要看到前面的字母标识,就能够知道这是哪个课题组的材料。

    “我打算近期先把之前几种系列材料的工作整理出来,投出去,同时让韩嘉莹、邬胜男帮忙分别优化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

    许秋的想法是等自己把整理出来的几篇文章投出去后,刚好那边L6-Cl、20材料也差不多优化好了,就可以无缝衔接,简直堪称完美。

    韩嘉莹响应了许秋的号召,表示会帮忙合成L2、L6、S1等材料,以及它们的衍生物。

    同时学妹还提出了PTQ2材料的合成路线,并打算在这个体系中应用非卤溶剂、刮涂等手段。

    邬胜男在寒假期间,和许秋打了个商量,要走了1的名称。

    这样,原先博后学姐开发的5材料的名称变更为1,6、7的名称不变,原先许秋开发的1-4材料的名称,变更为2-5。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先报道一个效率不那么高的体系,比如邬胜男选择的体系是J1:1。

    在这个体系中,不论是给体材料还是受体材料,都不是最佳的,器件效率也只有13.22%。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许秋没有什么意见,这算是水文章常见的套路了,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

    他当初报道ITIC也是这样的,最开始那篇AM用到的体系便是PCE10:ITIC,效率只有8%。

    如果以8%作为基准体系,后来只要效率超过8%的体系,就能发表一篇不错的文章。

    可如果上来就报道最好的体系,比如直接把效率给干到12%以上,那其余效率上不了12%的体系,就很难发表很好的文章。

    直接报道最佳的体系,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属于损人又不利己。

    因为不仅会砸了自家的饭碗,提升自身文章发表的难度,其他同行发表文章的难度也会提升,相当于连带着同行的饭碗也给砸了。

    所以一般有了大的突破,大家也都会先憋一憋,让性能的提升过程平滑一些。

    除非是能够冲击大子刊甚至CNS的工作,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有机会发表,肯定是不遗余力的进行冲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邬胜男把1名称拿走的这种cao作,其实是占了许秋的便宜。

    毕竟系列材料最开始是许秋开发出来的,现在邬胜男想要拔得头筹,就相当于是抢了许秋的文章。

    博后学姐是老科研人了,自然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她主动提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