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72 孙沃: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72 孙沃: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求订阅) (第3/3页)

究工作:

    “我已经给瑞典冯盛东、芬兰Ronald那边分别寄送了样品,不过还没有收到结果……”

    “我自己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故事,仍然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支撑,才能把故事给讲出来……”

    许秋听下来的感觉,大概就是“在做了,在做了,但还有做好”,具体完成度有几成,不是很好界定。

    田晴做的实验,其实还是比较容易的,她直接用许秋他们制备出来现成器件,进行CELIV、TOF测试cao作就可以了。

    而且,因为许秋改进了实验室用的ITO基片图案,所以现在测试CELIV、TOF都比较方便。

    像之前用进口的固定面积的ITO基片,有效面积只有0.09平方厘米,在测试CELIV、TOF的时候,就需要反复对光,让光斑打到器件的有效区域内。

    不然,如果激光没有正好照射到电池器件上的话,就无法得到信号。

    现在这种2平方厘米有效区域的电池器件,就不需要对光了。

    因为激光斑点的直径大约是5毫米左右,也就是大约0.2平方厘米的面积。

    随便让激光对着器件射就可以,根本不怕射歪。

    陈婉清带来了一些蓝河公司那边的消息。

    现在蓝河公司已经开发出来了第二代刮涂机器,目前基本调试完毕,打算正式上市,定价相对于第一代机器,上浮了20%。

    魏兴思没有打算继续购买第二代刮涂机器,现在组里有一台一代的刮涂机器基本上也已经够用了。

    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组里实在是没多少仪器费可以报销了。

    另外,蓝河光电材料公司的近期销售势头果然有所回落。

    这也很正常,除了市场暂时饱和,竞争对手反应了过来这些原因外,可能也和高校陆陆续续开始放假有关。

    许秋组会没有汇报,文章写好投出,自己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本来他还打算在放寒假前写几篇关于Y系列材料的文章,然后投出去呢。

    现在看来,时间完全不够,根本写不完,只能等收假过后再说了。

    可能很多科研人的愿望,就是可以完完全全不考虑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当中。

    但在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非动用钞能力,比如聘请一堆科研助理之类的帮忙干杂活。

    不过,大多数课题组并没有这个实力,不得不把各种各样的杂事分摊给学生。

    韩嘉莹除了帮许秋制备叠层器件外,自己的工作也没有落下,PTQ1工作的文章,目标期刊AM,已经写好投出。

    邬胜男已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Y系列材料上,她现在既负责之前许秋开发的Y1-Y4材料,又负责自己合成的Y5-Y7材料的各种表征工作。

    她在组会上汇报了一下最新的进展情况。

    需要到课题组外进行的大部分表征数据,除了光源等比较难测的以外,都已经拿到了手。

    而在课题组内部就能进行的表征测试,也都补充的差不多了,包括光吸收、能级测试、光电性能测试等等。

    当然,这些数据都只是初步测试的结果,在实际撰写文章的时候,可能还需要重新测试。

    目前,性能最佳的体系还是许秋的J4:Y3体系,被邬胜男做到了14.60%,而她自己设计合成的三种体系,效率仍然普遍停留在13%-14%。

    文章的话,邬胜男暂时还没有开始写,因为要同时负责七个体系的表征测试,时间上还是比较紧张的。

    其实,现在大部分的数据都已经有了,故事也不难讲,完全是可以直接开始写文章了,偶尔缺一个表征的影响也不大,先把文章写好了,之后再把表征补上就是了。

    就是不知道博后学姐是打算拼一把,过年的时候爆肝,还是打算收假过后再写了。

    或许,现在拼一把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之所以说努力不一定就能成功,是因为不同时期的努力,获得的回报率是不同的。

    换言之,在大多数的时候,努力对于个人来说的收益率非常低。

    而在现阶段,邬胜男在许秋手下努力干活,就属于高效的努力,干的越多,科研成果方面的收获也就越多。

    虽然肯定比不上那种大佬课题组,“坐牢四五年”稳定一篇CNS,但猛干两年,换六七篇SCI一区,单从科研成果上,也能超过90%以上的副教授了。

    最后,莫文琳没有汇报,这段时间她主要都是在帮许秋进行文章相关的实验。

    几位本科生都已经提前回家了,没有参加组会。

    毕竟,今天都腊月十九了,过几天腊月二十三就是北方的小年,再到腊月二十四,就是南方的小年。

    在一些家庭的观念里,到了小年,就已经算是正式过年了,需要一家人团聚了。

    范文堂坚持到现在还没有回家,魏兴思便也让他准备了一下,汇报近期的结果。

    说起来,范文堂过来的这段时间,基本上一直是处于散养状态,没有很多的和魏兴思直接交流过,都是许秋或者韩嘉莹带他。

    因此,他也比较虚,现在有了一个在导师面前展示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范文堂总结并汇报了这段时间他看的有机光伏相关的文献,主要是课题组里的,因为文章作者们都在下面坐着,他稍微有一些紧张。

    许秋听下来,感觉范文堂对有机光伏领域,ITIC类型非富勒烯体系的理解,在大方向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虽然偶尔有一些小的偏差,但也只是小的瑕疵。

    对于一个准博士生来说,他表现的还是非常过关的。

    魏兴思对范文堂也还是比较满意的,就是在最后点评了一句:“范文堂,你这汇报时间以后可以适当缩短一些,一个人讲的时间比其他人加起来都要多了。”

    “好的,我以后一定注意。”范文堂有些尴尬的点点头,主要是他不太清楚魏兴思课题组的规矩。

    他原先课题组的组会被安排在了周六的上午,然后是一个月开一次,一次开一天,这个月做了什么,需要像写日记一样,说的清清楚楚。

    每个人可能都要汇报半小时,合起来就是从早开到晚,因此他就是参照之前课题组的标准,准备了一下PPT。

    组会结束后,魏兴思给每人发了个红包,大概算是年终奖?

    每个人的红包厚度都不尽相同,许秋手里的那个红包,看起来是最厚实的一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