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72 孙沃: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72 孙沃: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求订阅) (第2/3页)

集起来,转移并存放在蒸镀手套箱的蒸镀舱内。

    剩下的无人认领的东西,就全部当做垃圾处理掉。

    其中,除了一些真垃圾,比如空试剂瓶、用过的移液枪头之外,还有很多之前没有用完的溶液,被装在一个个的小棕瓶中。

    还别说,这种残余部分溶液的小棕瓶,数量还是比较夸张的,超过了100瓶。

    主要还是因为溶液具有最佳使用时间,大多数都是现配现用,所以一般很少使用配制时间超过一个月的溶液。

    而这些“过期”的溶液,平常一般会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处理,选择堆在手套箱里的一个角落。

    同时,人们可能也会抱着“万一之后还会用到呢”之类的想法。

    但现在必须要把它们全部都给处理掉了。

    不过,处理这些废液的手续还是有些繁琐的,不能无脑的直接丢弃。

    需要一个个的打开溶液瓶,再把内部的废液按照溶剂的类型分类、收集起来。

    最终,许秋和吴菲菲的商议过后,孙沃喜提了这个任务。

    因为,其他本科生都已经跑路了,新来的范文堂还不熟悉实验室,所以两人想来想去,也就只有孙沃了。

    除了仪器打包、手套箱内药品的处理、手套箱的大清查外,邯丹这边同样涉及到危化品运输的问题,需要向院系申请权限、审核。

    这种和院系沟通的事情,自然是要交给魏兴思处理的。

    这几天下来,实验室里的情况就是学生在忙,魏兴思也在忙。

    甚至魏老师都和许秋吐槽过:“早知道就把搬家计划安排的晚一些,等过年回来再搬了。”

    不过,大家都知道,这只是牢sao话,既然已经决定了搬迁,就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

    而且,搬家这种事情如果一拖,可能就要断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实验,肯定是搬得越早越好。

    周五,许秋和吴菲菲负责接待了魔都手套箱公司派过来的销售团队。

    对方派过来四个人,有一位工程师,年龄近40岁,身穿布制工作服,工作服上身的兜子里插着一只笔,还戴了个军绿色的布帽。

    许秋盲猜对方戴帽子,是为了遮掩头顶上可能存在的“留白”。

    还有一位销售助理,年轻女性,白领OL的装扮,看样子年龄25岁不到,估计是大学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当然也有可能是保养的好,人显年轻。

    另外,还有两个负责干杂活的小弟,基本不和许秋他们交流。

    手套箱销售团队的第一站是邯丹材一216。

    他们首先和许秋、吴菲菲了解了一下具体的需求,随后拿着尺子测量216这边手套箱的情况,记录了一系列的参数,还拍了一些手套箱的实体照片。

    第二站是江弯先材522,他们实地考察了那边的情况,同样拍摄了一些照片。

    下午三点,手套箱销售团队和许秋他们经过一番讨论后,敲定了最终的设计图。

    最终版本的设计图,只是在许秋之前的设计图上做出了一些修改,改动倒并不大。

    一方面,原先1米2的新箱体,现在被更换成了更加小巧的1米1的箱体,这也是之前魏兴思去谈价钱,能够优惠2W软妹币的一部分原因。

    其实,魏兴思课题组这边对手套箱尺寸的要求并不高,就算把长度做到更小,比如1米,也不是不行。

    毕竟,这两个新手套箱只需要旋涂,里面连天平都不用放,只需要放置一个匀胶机即可,非常的省地方。

    但手套箱是存在尺寸极限的,1米1的长度基本上就是双手套型手套箱的极限了,如果要做的更小的话,两只手套就放不下了,只能做成单手cao作的手套箱……

    另一方面,手套箱销售团队提出,可以在两个手套箱之间的传送舱中部开了一个同直径,但倾斜45度的“天窗”,这种设计能够更加容易的取放物品。

    还有,两个新的旋涂手套箱的大舱,也可以选择不开在两侧,而是和小传送舱一样开在旋涂和存放溶剂手套箱之间,同样用45度的倾斜角开一个“天窗”。

    这两个建议还是比较好的,因此许秋他们选择了采纳。

    新的设计图,相比于之前把大舱分别设立在两个手套箱的侧面,采用1米2箱体的旧设计图,能够节省大约1米4的长度空间。

    这样,蒸镀手套箱就可以和三连排手套箱进行“一”字联排放置了,不用像之前那样摆成一个大写的“τ”,看起来更加美观一些。

    敲定了最终的设计图后,众人再次返回邯丹,并在魏老师办公室签订了合同,

    手套箱公司的销售助理表示:“我们这边排期的话,要排到年后大年初八才能开工,到时候我们需要过来把手套箱拉走。”

    魏兴思没有什么意见,然后,这个任务就被交给了家在魔都的孙沃。

    孙沃内心:“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送走了手套箱销售团队后,魏兴思看到实验室那边搬家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做的差不多了,就临时组织了一次组会。

    钙钛矿团队首先汇报,锡基二维钙钛矿体系,吴菲菲和孙沃撰写的ACSEL综述,当前进度为八成,放假前肯定是完不成了。

    因为今年寒假长达一个月,所以魏兴思非常“善意”的表示:“吴菲菲、孙沃,你们过年回去,抽空把综述再写一写嘛,等假期结束,我们回来再改一改,然后就投掉它。”

    吴菲菲和孙沃还能怎么办呢?只好点头应下。

    其实,她们这篇综述剩余的工作量也不算大,两成的话,分配给两个人,稍微用点心,两三天时间就能够搞定。

    相比于“多赚了”两周的假期,这点付出看起来还是值得的。

    除了综述外,这两周钙钛矿团队实验方面的进展几乎为0。

    没办法,前半段许秋他们在冲击叠层效率,占了实验室所有的资源,后半段又开始整理实验室,准备搬家,完全没有开工的时间。

    段云没有汇报。

    魏老师善意的提醒了一句:“段云、陈婉清,你们的毕业论文要抓紧时间写,等收假以后,拿给我看看,我来给你们改一改。”

    他们两人,其实现在毕业论文都已经写好了。

    毕竟都发表了那么多文章,只需要英翻中翻译自己的工作,来写毕业论文,难度非常的低。

    也就是说,他们离毕业就只差一场答辩了。

    而答辩这种东西嘛,只要工作量上去了,还有SCI文章和毕业论文的支撑,一般很难失败,除非导师从中作梗。

    田晴汇报了这两周关于叠层器件电荷输运机制的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