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八七章:潘汝桢的烦恼(求订阅、推荐、收藏)  (第1/1页)
    在官员们的一片哀嚎声中,各地税监却率先把握住了魏公公的心思。    反贪?    开玩笑,反什么贪。    魏公公其实还不就是想要钱吗?    魏公公破林家主要为的不就是钱吗?    现在抓海宁的地方官,还不是因为那些胆大包天的地方官,竟然敢截留魏公公的钱。    魏公公的钱,他们都敢动,那不是明摆着找死吗?    既然魏公公的基调已经定好了,连找钱的方向都为大家指明了,那大家还怕什么?    还不紧跟魏公公的步伐,为魏公公、也为大家自己多搞点钱。    有如此认识,那对于魏忠贤的雷霆举动,各地税监没有人感到害怕,他们感到的,是格外的欢欣鼓舞。    税监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到来的天启六年大干一场。    “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大过年的,浙江巡抚潘汝祯却在自家的书房中不住的转圈。    魏忠贤抓海宁地方官的举动,可真是把潘汝桢吓坏了。    虽然潘汝桢算是阉党的官员,可海宁地方官的孝敬他也没少拿啊。    而且海宁林家产业发卖,那么大的一笔财富过手,潘汝桢当然也要沾点腥味的。    就像那让魏公公恼怒异常的3000亩桑田发卖,就是太仓王家走了潘汝桢的路子才能轻易买到手。    坐镇浙江,潘汝桢当然知道3000亩桑田是什么价值。    其实,崔呈秀对那块桑田的估价,还远远低于其市场的真正价值。    江南因丝织业的发达,对桑田的需求远大于北方人的想象。    一亩成熟的桑田,江南一般要卖到50两银子左右。    像林家这种连成片的大型桑田,在市面上那更是有价无市的存在。    可明知道桑田有如此价格,潘汝桢也还是帮了王家这个忙。    而且帮王家这个忙,潘汝桢也只是象征‘性’的收了1000两银子的谢仪。    这太仓王家,那可是浙党前辈、前内阁大学士王锡爵的家族。    虽然王锡爵已经过世10多年了,可王家的底蕴至今还在,人脉也还在。    就像潘汝桢,要是严格划分的话,他不也是浙党中人吗?    王家找上‘门’来,这个忙,潘汝桢又怎么能不帮,又怎么敢不帮?    别看他潘汝桢贵为浙江巡抚,可他还要在人家的势力范围内‘混’呢!    说起来,潘汝桢也很无奈。    浙江确实是富甲大明。    浙江一年上缴的税赋,差不多能占大明税赋的三分之一。    如此税赋比例,浙江在大明绝对当的起“赋税重地”这四个字。    也正因如此浙江的官也是最难当的。    人都说,当省府附廓的官难,其实在紧邻南直隶的浙江当官,才真正是最难的。    浙江可是大明文化最鼎盛的一个布政司。    历年来,每次大明科举,浙江都是中举人、中进士最多的地方。    大明朝廷中,那浙江籍的大佬更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这就导致了,浙江是大明在野乡绅最多的布政司。    浙江境内有功名护身的家族也是全大明最多的。    像海宁林家,其实林家也是出过几个举人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