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生涯_第捌章 一小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捌章 一小步 (第4/4页)

必备,每台机器都会率先安装。能够摆脱运行环境的困扰,“超越了系统”的还真不多,Emacs就算是一个。

    范含平时用的是最流行的版本:“XEmacs”,在自己的Windows,Linux,还有MacOSX上都装了Xemacs的移植版本。

    在Windows默认安装的“C:\\ProgramFiles\\XEmacs\\xemacs-packages\\lisp\\games\\”目录下面,有个“tetris.el”,就是用EmacsLisp写的俄罗斯方块游戏,旁边的“tetris.elc”是预编译的代码,调用的时候直接执行这个。

    启动Xemacs,按“Alt x”,然后输入“tetris”,呵呵,俄罗斯方块运行了。

    正统的“GNUEmacs”版本中,运行的俄罗斯方块看起来就像是范含写的第一个实现,“方块”看起来是长方形的。因为范含用一个全白的字符表示一个方块,字符么,当然是长的。旋转的时候看着比较别扭,不像正方形的那么爽。

    即便如此,范含还是被自己的这个简陋的,拿到二十一世纪会被同行嘲笑的作品赶出了机房。

    蓝蓝成天霸着机器不让范含用,为了自己玩游戏。

    “干吗?”蓝蓝问。

    “让我玩会儿。”范含可怜巴巴的说。

    “呃……为什么这个游戏要叫‘tetris’呢?”蓝蓝顾左右而言他。

    “这是希腊文,意思是‘四’,一二三四的四。”范含说,“让我玩会怎么样?”

    “呃……没想到你还懂希腊文?”

    “不懂,我就知道这一个词,”范含说,“先让我玩会儿。”

    “呃……你怎么就偏偏知道这一个词呢?”

    “可能是哪里看的,也可能是别人说的,我听一耳朵就记住了。”范含说,“先让我玩会儿吧。”

    “呃……你怎么就这么虚荣呢?嗯?刚知道一个词就拿出来显摆?嗯?名字多难听?嗯?就不会换个好听点儿的?嗯?比如‘范含方块’什么的……”

    “那才难听呢,”范含说,本来“俄罗斯方块”就是俗称,因为是苏联人发明的,“先让我玩会儿,马上就还给你。”

    “呃……我还没说完呢!你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很是不端正嘛!嗯?去!外边反省去!我先玩会儿!”蓝蓝说,“……啊对了,拿瓶Tittel进来。刚才说这么多话,我渴了!”

    和mm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范含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只有打着“改进游戏”的旗号才能坐在打字机前面,蓝蓝站在后面盯着,保证范含只是改而不是玩。

    所谓改进,就是用并排的两个字符表示一个方块,仅此而已。别的根本没有什么改进的余地。

    计分方式很简单,每出现一个方块组件加一分,每同时消掉n行加2的n次方分……一行两分,两行四分,三行八分,四行十六分。每消掉一百行算过一关,时间间隔会缩短一点。

    别的,也没什么了。

    俄罗斯方块,简约而不简单……

    -------

    (第捌章完)

    -------

    注:

    0,首先感谢各位读者的参与!答案是“俄罗斯方块”。书友“dy009”第一时间猜中,作者当时立刻给予精华以示鼓励。实际上已经暗示(明示?)了正确答案。可能由于书评滚动过快,后来的书友没有见到。

    记得作者好像在某一篇书评里面说过,主角会引用前人的成果,但不是像机器猫那样直接从肚兜里面掏出来。主角是个普通人,即便多了几十年见识,也不会像变魔术一样变软件出来。本书的特点就是技术细节真实,在诸位眼睛雪亮的内行书友的监督之下,玩的太邪乎了会被人扔臭鸡蛋的。

    实际上,作者曾经有过打算,在书中主角每写出一个程序,在现实中作者就写一个同样的程序,以保证真实性。现在看来,这么干会影响到本书的更新速度。所以,除了一些重要的构思之外,还是算了吧。

    作者很快就会写一篇本书的设定,可能独立成篇,也可能放在第一弓的弓尾语里面。内同主要是讲一下对于主角的约束条件,就是不想让主角在书中无所不能的意思。虽然说作者的脸皮厚度算是一绝,但是像“范含在短短n年内连续推出著名软件XX,YY,ZZ,销量均过白金,个人资产已经达到天文数字,公司市值只能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哇哈哈哈”这样的文字还是写不出来的。

    1,1963年,CDC公司推出了CDC6600,是当时最强大的计算机,售价却只有750万美元。1969年推出改进型CDC7600,公认是第一台超级计算机,售价同样只有750万美元。由于CDC公司的这两种重头产品均为巨型机天才塞缪尔克雷(SeymourCray)设计,整个六十年代,IBM在高端市场只能退避三舍。1972年克雷离开CDC,建立自己的公司,只生产巨型机,同样是世界顶尖水平,IBM所不能及也。

    2,关于PDP-8的体系机构,作者会单独写一篇简单的介绍,放在“作品相关”卷中,这里就不占据篇幅了。以后遇到相同的情况也会这么办:正文的注释里面用春秋笔法,只要不影响读者阅读文章就行了,真正的技术注释则单独成篇。

    现在搞嵌入式开发的朋友们都听说过PIC芯片吧,能耗超低,就是——只有一个累加器。稍微复杂点的功能就会写的头大如斗,呵呵。PDP-8也是只有一个累加器,程序计数器是用来存放指令的,主角想拿汇编干点什么也是头大如斗,不过比起用PIC来要好多了,毕竟指令多了不少。

    3,DEC火起来之后,像许多新兴公司那样遇到了管理瓶颈,一段时间非常混乱。总瓢把子奥尔森决定开始改革,推行了一种“矩阵理论”的管理模式:每条生产线由一名经理负责,开发、销售、盈亏都是经理的事;所有生产线共享公司的销售渠道、生产资源等等。改革的春风吹到之处,DEC一片欣欣向荣。

    作者不知道当时PDP-8的经理是谁,也不想知道。本书不是网游类型,不需要满世界找活人,必须满足条件剧情才出现。今后的创作也尽量不涉及历史人物,一旦涉及了也尽量不改变其命运。毕竟现在看起来,IT发展史就是这么回事:大家自由竞争,看谁少犯错误了……随便什么人抖起来都有可能。

    4,俄罗斯方块是苏联人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AlexeyPazhitnov)于1985年6月在莫斯科科学计算机中心工作的时候发明的,当时率先在一台Electronica60计算机上实现的,后来由瓦丁格拉西莫夫(VadimGerasimov)移植到PC上……这些大家可能都知道。

    所谓Electronica60计算机是苏联制造的,其实就是DECPDP-11的克隆机种……呵呵,这个知道的人不太多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