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章 生活更好了 (第2/2页)
道:“小娃儿不懂事,冲撞了夫人,还请不要见怪。” 李寒露难得的露出笑容,开口道:“没事的,小娃儿很可,今年几岁了?” “回夫人,刚好四岁。” 老太太回答道。 李寒露点头道:“正是调皮的年纪,不过,孩子可要拉好了,要是从这个大桥上掉下去,那可就不得了了。” “夫人说的是,老刚一撒手,这狗娃儿就没命的往前跑,还要摔了一跤,要不,老还真是追不上了。” 老太太说道。 “这才四岁就追不上了,以后,可有的苦头吃了。” 李芽儿笑着说道。 “小夫人说的是,这个狗娃儿是越来越不好管了,以后定要好好管教,不让他这么皮。” 老太太说道。 “家中就你们祖孙二人?其他的人呢?” 李寒露好奇的问道。 老太太笑着说道:“他们都忙着呢?农忙的时候,都要下地干活,不忙的时候也会去江北的工坊干活,多挣一些钱贴补家用,我家在南边,距离大桥不远,到工坊也就十几里路,孩子想看看亲爹了,我就给送过去,顺便给他们带一些熟菜和干粮,这样也能省下不少钱。” “我们大唐的工坊,不是都包吃住的么,怎么还要自带干粮?” 李芽儿问道。 “小夫人说的是,工坊是朝廷开的,的确包吃住,不过,若是不吃那里的饭,还能多拿一些钱,也就是饭钱,住的地方很拥挤脏乱,不过,我们都是庄稼人,倒也无所谓,孩儿们嫌累,每晚下工不愿意回来,要是能每天回来,我也就不用隔一天给他们送干粮和熟菜了。” 老太太说话很是和蔼,一看就是慈眉善目的,说的话,当然也全都是实话,朝廷搞了很多国营的工坊,里面是包吃住的,这是朝廷的硬规定。 不过,具体负责这个事物的人,为了能捞点好处,自然提供的都是最差的饭菜,于是,很多干活的人就不愿意了,提出要饭前自己买吃的,不要工坊提供的饭菜。
这在后世的很多工地也比较的普遍,比如泥水匠干一天活的报酬是两百元,但吃喝都是自己负责的,若是他们吃了工头提供的饭菜,则一天的报酬就变成了一百九十元,如此,就少了十块钱了,所以,干活的人都会选择自己带些干粮和咸菜,而不去吃工头提供的饭菜。 这就是最底层贫苦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不论是在大唐时代,还是在后世的文明社会都是一样的。 “老人家年纪都这么大了,为什么不赶车去送干粮呢?这样也能省些脚力。” 李芽儿看大桥这么长,开口说道。 老太太笑着回答:“家中倒是有一头毛驴,不过,赶车要走中间的路,要交钱的,来回一趟交的钱,都够我们一大家子两天的饭钱了,舍不得,舍不得啊!” 说完一脸心疼的表,就好像自己真的被收了钱似的,穷苦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省钱,只要能省下的就一定会节省,除非实在不能节省的况下,才会选择花钱。 既然两侧的人行道是免费了,他们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花钱走中间了。 “老人家,这大桥通了有些时了,你们的生活因为这座桥,有多大的变化?” 李寒露开口问道。 老太太激动的说道:“这变化可大了,以前,我们去江北一趟,还需要坐船过去,每次都要花钱的,可现在就不一样了,直接走过去就行了,桥没通的时候,家里的几个儿子除了农忙的时候有活儿干,平常就是在村里瞎转悠,也没个正形,现在大桥通了之后,对面也建了一个工坊,几个孩子都在工坊里干活,一年的收入比之前高了好几倍,现在每逢过节都能吃上了,子是越来越好了。” 说着说着,老太太激动的都要忘记自己的份了,与李寒露拉起了家常。 “对了,我们的生活能变的这么好,多亏了造桥的大官,要不是他带人把大桥给修上,我们的好子哪里会有,他就是我们村的大恩人。” 老太太激动的说。 “造桥的大官,你知道是谁吗?” 李芽儿兴奋的问。 老太太不好意思的笑道:“孩儿们都知道,我不是太清楚,只知道是一个侍郎的大官,与当今皇族同姓,可厉害的人物了,我们全村的人都感激他,都记得他的好。” 说完一脸的崇拜和感恩。 李芽儿与李寒露对视一眼,表很是得意,毕竟,老太太说的是她们的夫君,她们自然非常的高兴了。 “想不到夫君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如此的好,连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家都说好。” 李芽儿憋不住了,笑着说道。 “哎呦,二位夫人就是大恩人的家眷,老真是有眼不识泰山,狗娃儿,快给二位夫人磕头。” 老太太真是吓坏了,连忙让孙儿磕头。 这四岁的小娃儿,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已经不害怕眼前的李寒露几人了,很顺从的跪地磕了三个响头,看样子是平时没少练,动作那叫一个熟练。 “快起来,来,这些糖果都给你。” 李芽儿一直有吃糖果的习惯,口袋里常年会存有一定的糖果和其它果子,此刻,正好派上了用场,全部塞到小男孩的口袋里去了,放不下的就直接放在小男孩的手中。 小男孩看上去有些傻傻的,自然不会拒绝了,但也没有感谢,就这么静静的站着不动,一脸善意的看向李寒露二人。 “两位夫人,这怎么使得,老也没带什么像样的土特产,夫人要是不嫌弃的话,去我们村里看看,我们村有好多的土特产,多带些回去也是好的。” 老太太非常的邀请。 “呜呜呜呜……” 就在这时,北岸传来了火车的巨大轰鸣声,这是在提醒离开火车的客人,赶紧返回火车,待会火车就要启动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