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一章 姜是老的辣 (第1/2页)
洪衍武和水清一直尽心尽力,帮着忙和晚上七点多钟,店伙开饭的时间。 尽管洪禄承随后表现得有点不近人情,声称工作餐只有店伙才能吃,坚持要他们回家吃饭。 但洪衍武和水清对老爷子的崇拜,却没有因为饥肠辘辘的空腹而归消散掉,反而把这种心悦诚服一直带回了家里。 直到俩人晚上洗漱完了并头躺在床上,还在聊今天彼此的感受呢。 不为别的,关键是他们在老爷子的小店越待吧,意外的发现和收获就越多。 那一系列的所见所闻就跟压缩饼干似的,内涵十足。 越聊越让人琢磨,越想越耐寻味。 比如说像后来水清洗手的时候,她就发现店里的两个脸盆架都有个特别之处。 盆架前面吧,居然都靠着一块一米长,二尺宽的灰漆木板。 那板子的顶端还不是平直的,而是横向成凹圆形。 这个玩意,让她琢磨了半天也没明白。 还是方丙生发现她的好奇,告诉她该怎么用的。 原来啊,这是洪禄承专门让洪衍争给做的。 是为了让伙计们洗脸时候用板子挡住下身用的。 因为板子斜度正好靠在下腹的位置,这就可以避免污水溅到裤脚或鞋上面。 否则就会显得不干净,让顾客看见了腻歪。 别说,用脸盆架就是会有这样的困扰,几乎所有人都避免不了。 水清当时这么一听,整个醍醐灌顶啊。 一试之下,立刻情不自禁的赞了一声。 “这可真够洋的,太高明了。” 这说明什么啊? 说明人的思维盲点很多。但其实任何事都有能提高和改进的余地,而且往往是从小处开始的。 关键是愿不愿,想不想,能不能踏踏实实去做的问题。 对老爷子在做买卖上下的这份心思,她只能五体投地。 此外,还有店里的规矩和店伙的待遇。 那都是以公告形式,公然贴在后厨门外的,以便店伙们学习和遵守。 水清仔仔细细的读了一遍,那个惊讶就更别提了。 因为洪衍武给服务公司定的规矩已经很细致入微了,仍旧比不上老爷子这个。 那实在是太细了,也太严了。 几乎精细到了一举一动,严苛到了连生活方式都要干涉的地步。 上班时间不许抽烟、不许喝酒,任何时候不许赌博、不许夜不归宿。 每周二统一剃头洗澡,只能留平头和寸头。 甚至去外面自己花钱买任何东西回来,都必须得经说明签字才可。 就连吃饭也被条条框框的规矩管着。 由专人负责派饭,吃饭时候不许交谈。 桌上还得有布碟,在碟子上还得有两种筷子。 一双黑乌木,一双骨质的。 乌木是夹菜放在碟子里用的,骨质是自己吃的。 店里还明文规定,如无请假,店伙不能自行在外用餐。 此外,就连洪禄承自己都算上,无论是谁,在店里都吃一样的饭菜。 谁都没有例外和特殊待遇。 这样的要求,其实真的有些苛刻了。 要是国营厂,连领导带职工,恐怕谁都难做到。 或许只有部队,才有可能。 可反过来说,店里的待遇也是出奇的好。 店伙除了说好的工资,年底视情况而定,每人有不同的红利。 而且包吃、包住、包穿衣、包剃头、包洗澡以外,每逢初一和十五,还有伙食改善,吃犒赏。 大致标准是由平时的两荤一素一汤,变成了三荤三素的时令菜,外加打卤面或炸酱面。 这在京城叫炒菜面。 但最绝的是居然还有零食供应。 写明了每周日晚饭后,由店铺外购的应时小吃,每人一份。 这样的规矩可实在太让人难以想象了。 别说私人企业了,哪个国营单位,也没有这个。 所以水清回来之后一直犯思量。 这私营买卖的老规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是不是有点定得过头了呢? 然后除了琢磨这些办法里,有那样可以移用到“北极熊”服务公司去之外。 就是琢磨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职工不打折扣地照做上了。 至于洪衍武呢,他的感受也和水清差不多。 只是由于自身的职业特性,他的关注点更多放在了后厨的事儿上了。 像今天在厨房里呢,通过李福的介绍,他又了解到了一些“大酒缸”里的道道儿。 这才知道,敢情就连老爷子定的三样主食不是随便来的。 让人砌好的灶头更是有特别讲究的,蕴含着只有内行人才懂得的妙处。 实际上据李福所说啊,其实京城的“大酒缸”就应该是纯喝酒的地儿。 向来只提供现成的酒菜,一律是不动炒锅的,更不卖饭。 这是因为小本经营,限制住了它的经营内容。 如果不动灶火,就可以不用厨师,省煤省地儿省人工,跟今天开火锅店的优势差不多。 可这行里也有例外,那就是山西人开的“大酒缸”。 在旧京,山西人在京城酒业的批发业务上参与度很深。 后来有人见“大酒缸”挣钱,索性就批发零售一起抓了,自己也开了“大酒缸”。 要知道,山西人对于饮食的态度又相当质朴,与他们的勤俭一样全国知名。 他们往往可以在一年里,有多半年的工夫吃面食。 这样呢,有时候酒客赶上老板伙计吃饭的时候,就能顺带叫上一碗“刀削面”填填肚子。 想想吧,酒后就着大瓣蒜,来一碗热乎乎的刀削面舒坦不舒坦? 尤其胜在物美价廉。 于是这面大受欢迎,一个人吃了说好,别人也要。 慢慢的,提供“刀削面”,就逐渐成了山西“大酒缸”独有的经营特色了。 当然了,其他“大酒缸”也得有办法满足客人连吃带喝的要求啊。 否则那买卖不就都全让“老西儿”们抢走了吗? 事实上,虽然其他人做刀削面比不上山西人,可人家也有自己的办法。 那就是靠店门口的小贩们来支应帮衬了。 过去有个通例,“大酒缸”门口是不撵小贩的。 到了傍晚,只要一挂上灯,推车挑担的小贩就会不请自来了。 扒糕、灌肠、馄饨、包子、烧饼、烫面饺儿、猪头rou、卤煮火烧…… 自发的就能形成一个小吃夜市,是既做往来行人生意,也兼顾酒馆之内。 到时候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