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阅兵式 (第2/2页)
那意思就算了。咱们小门小户的攀不上那么高的人家。你何苦呢?” “要听我的,不行就别耽误工夫了,你一个大姑娘家家的,可别耽搁成老姑娘。回头就成搓堆儿菜了。你姐好在有小武接着,可你未必能有这样的运气啊……” 好家伙,双拳难敌四手,这一张嘴当然也对付不了两张啊。 而且……而且心事不但被当面揭穿了,让人臊得慌。 这怎么连洪衍武还成好人,成香饽饽了? 还运气?呸!一个没文化的劳改犯。 水澜是被挤兑得又气苦又难堪。 眼瞅着水涟也吵吵起来,说她老跟姐夫作对,不识好人心。 那她更是生气,一赌气,索性连电视也不看了。 自己摔了门,进屋躺着去了。 不过,更可恶的是,居然没人在乎她嘿。 听着外头爹妈和水涟热热乎乎的接着说笑,全都关注起阅兵仪式来了,就跟家里没她这个人似的。 她这心里自然就更不是滋味儿了。 忍不住一扭身,趴着枕头上。哭了…… 和水家的热闹不一样,这一天东院的洪家不但热闹,而且和谐。 这不是俞宛妤去联谊会了吗?老苏也得陪同。 于是苏锦和苏绣就都跑到洪家去过节去了。 所以洪家的屋里,今天与任何一个节日相比,并没有多么冷清。 一样是一屋子的人围着电视机围坐,吃着零食、水果,笑语欢声。 甚至洪衍武在电视看见了杨卫帆的父亲杨耀华,还在兴奋的给大家指点,顺带臭吹呢。 但很快,电视镜头一下转向了身着中山装,精神矍铄,容光焕发的“伟人”。 屋里的人,无论是谁,都情不自禁的一下肃穆了下来。 果不其然,庄严神圣的一幕即将开始了。
只见“伟人”乘一辆敞蓬检阅车出天安门,过金水桥,在长安街中央停住。 此时,担任阅兵总指挥的京城军区司令员,乘另外一辆敞蓬检阅车在他正前方十多米的地方也停了下来。 阅兵总指挥声音非常洪亮,站在敞蓬检阅车上向“伟人”报告,并请示检阅。 但见“伟人”轻轻挥了一下手。 然后他就在总指挥的陪同下,驱车向前,去检阅等候在天安门东侧长安街上的地面受阅方队。 此时,让人永远难忘的一幕开始了,让人更难忘记的两句对话,响彻了整个共和国。 “同志们好!” “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 不用调查就能知道,从苦难岁月里苦苦挨过来的全国人民。 在这一刻,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激动非常的,无不自豪的。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这更是一次关键性的时代标志。 因为就是从共和国将一场中断了二十五年的阅兵盛典呈现在世人的眼前,让整个世界为之瞩目的这一刻起。 整个华夏民族开始真正建立起了自信心,具备了去面对未知的一切困难的勇气。 并且所有人都坚信,共和国一定能在“伟人”的带领下,走向真正的富裕和强大。 华夏民族的复兴,一定是个必然实现的梦想! 毫不夸张的说,有许多人在观礼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这眼泪没有丝毫的做作和矫情。 那是对“伟人”发自内心的爱戴之情,是对饱受十年内乱的祖国重获新生的喜悦,蕴含着对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殷切期望。 而作为已经见证过一次历史,熟知未来的旁观者,洪衍武心里的感动更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因为他所看到的,了解的未来,让他对今日的领袖所生出钦佩之情,比任何人都要浓重。 这位已经年过八十的耄耋老人,是共和国实实在在的掌舵人啊。 是他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的睿智,才开辟了未来的繁华盛世。 看吧,检阅车行进的路上并没有如后任者阅兵时,在马路上事先画好检阅车及报告车的停车标识线。 这一细节是那么符合“伟人”的个性,他从来不是个被条条框框束缚的人。 什么叫坚定?什么叫沉稳? 比车轮更平稳的是站在检阅车上的老人,与他安宁的神色相比,一切的语言解释都很苍白。 什么叫泰然自若?什么叫举重若轻,均在那轻轻的一挥手之间。 “伟人”并不似其他国家的任何领导人在阅兵时要高喊一声下令。 他把寡言、惜字如金的性格发挥到极致。 哪怕是这次阅兵式中确定下来的两句问候语,也是平静如常的从他口中不断送出。 没有一丝声嘶力竭、没有一点虚张声势、平静自信得跟平时没有任何区别。 外延来自于内涵。 这样精彩亮相,自然来自于有早年艰苦转战的革命战争经历。 来自于在人生低谷时无人可以比拟的三起三落的坎坷人生经历。 这一瞬间,不管是他的敌人还是朋友,不管是喜欢他的人,或是不喜欢他的人。 谁都不能不承认。 他有这种能力、这种气魄,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灵魂。。 有他这样一个领袖,来带领这个国家走出困境。 是当代所有共和国的子民,是五十六个民族,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最大的幸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