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71章 恍若穿越  (第1/3页)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正文卷第571章恍若穿越朱高煦确立太子之情,天下瞩目,不但所有文武官员看着,连大明以前所有的宗室们都在看着。    因为当年朱高煦削藩时,曾经说过,以后他的儿子孙子们都是一样。    这些年,大明宗室们完全失去以前的荣耀,除了少数当过总督和家里有官员的,其他宗室都过着普通百姓生活。    当然,因为朱高煦给他们留了大量的田和钱财,所以宗室们日子还是比较好过。    可这是不能和以前比的,所以活着的宗室们,都一直眼着朱高煦,就想看他如何实现,儿子孙子们和他们一样的诺言。    太子确立之后,朱高煦的第二第三等旨意先后发出皇城,接着通告天下。    二子朱瞻圻,赐一千亩田,银币一百万。    三子朱瞻城,赐一千亩田,银币一百万。    大明的田早被朱高煦分田到户,确权到个人了,所以朝廷也没有多余的田。    朝廷一些多余的田都是用来建工厂和学校等预留备用的。    所以两个儿子的田,是由他们自己选。    比如想选在京师有一千亩田,由皇宫朱高煦内承运库自己出钱,帮他们买一千亩,田税和普通百姓一模一样。    如果想选在大员一千亩,大员可以新耕,也可以直接买,反正都是朱高煦出钱,或找人帮他们搞定。    朱瞻城另两个成年的儿子,和大宋制度一样,居然没有封王,分别被赐了一千亩,和银币十万。    朱高煦的意思,这代表着分家了。    以后两个儿子,没事可以不用来京师,你们成年了,可以独自成长。    此时朱瞻城是大澳总督,朱瞻圻是大员总督,两人都是官居从一品,享受大明帝国相关待遇,自己终身都是大明高官。    但是两人的儿子,即朱高煦的孙子,可就不一定了,将来能不能当官都得看情况。    极可能将来,就是普通有钱人。    这消息传出去相当震憾。    朱高煦二子三子未能封王,以后也不能随意进京师,虽然身居高位是总督级的高官,但他们的儿子,即朱高煦的孙子,未必能当官。    当然,以两位总督的能力,孙子将来也可能重走仕途,但肯定干不到总督。    他们这两家的地位以后在大明逐年下降是肯定的。    朱高煦新的宗室制度相当残忍,也极为明确。    太子一立,其他儿子靠边站。    如果太子死了,还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太子死时,太孙成年了,则太孙接班,如果太孙太小,可以考虑二子或三子。    现在这种情况,就是朱允炆再接班,二子三子比朱棣还强十倍,都不能靖难成功。    两人虽然是总督,但想起兵造反是不可能的。    外面的文武大臣没几个认识他们的,调兵也要得到当地总兵同意。    而且按大明现在制度,两人总督也只能干五年就要换地方。    反正朱高煦的几道旨意发出后,天下立刻安静了。    很多宗室也不得不服气,简直心服口服。    朱高煦说到做到,除了太子外,其他儿子和他们一样。    朱棣以前的宗室们,至少现在还挂着王爵,朱高煦的儿子和宋朝一样,都不封王了。    每个儿子一千亩田,一百万银。    这是父亲对儿子最后的补偿。    对朱高煦来说,足够了。    老子把你们从小养到大,培养你们各种技能,让你官至总督,分家时,一千亩田,一百万两,仁至义尽了吧?    你要再忌恨我这个父亲,那真是不孝了。    除了他们之外,大明公主朱敏儿也是如此。    当然,现在大明也没有公主。    朱敏儿也没爵,她现在是大明科学技术部左侍郎,官至从三品。    嫁给一个大学里的同学,普通百姓。    皇帝这个时候才宣布出来,大伙才知道公主已经结婚好几年了。    皇帝陪嫁一样,一千亩田,一百万银。    长公主唯一的优势是,她工作在京师,以后还能进皇城看看父母。    其他的儿子们,朱高煦让他们没事少来京师,在外面好好干就行。    皇帝说到做到,连自己儿子也没封王,这下大明宗室们完全无话说了。    ——    到洪熙十七年九月。    一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