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手工拉金丝 (第2/2页)
能手工把金丝拉到0.07mm以下! 甚至最细的能拉到0.02mm的直径! 要知道,人的头发直径,也有0.08mm,那些金银错匠人用的金丝,全都比头发还要纤细。 和他们比,李逸学的这手拉金丝的活儿,还粗浅得不行,连入门都算不上。 不过用来给景泰蓝掐丝,还是足够用了。 将金丝拉好后,李逸就将它们重新拿到了压片机前,压成了扁片,又用手锤,将金丝敲得笔直。 这一步是为了方便后续掐丝时更好掰,也为了在点蓝时,能聚拢更多的釉料。 随后,他又将其他厚度的金片切成了金丝,压成了扁片。 接下来,他就用镊子夹着金丝,将金丝掰成了不同的图案。 掐丝最难的就是掰活儿。 掐丝要求做工规矩,掐出来的形状要匀称,后期点蓝的效果才会干净,整洁。 一般学徒在学掐丝的时候,最少也得练几个月的掰活儿才行。 李逸在梦境空间里,也花了半年才算是入了门。 摄像机凑到了李逸的近前,拍摄着特写镜头。 站在远处已经看不清李逸的动作了,所以,大家都看向了一旁工作人员拎着的显示器,上面显示着李逸掐丝图案的手法细节。
蔡毅和耿万华看得格外认真,他们在对照李逸的技艺,和当初专家组复刻时的区别。 经过对比后,他们惊讶发现,李逸的技艺水平,竟然比专家组还要专业得多! 李逸用的掐丝手法,和专家组复刻的完全不同。 他用了一种双勾双线的掐丝法,制作出的缠枝莲纹饰十分的丰满华丽,图样很是饱满。 看着李逸精妙的手法,蔡毅和耿万华交换了下眼神,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 这种掐丝手法,比专家组用单线掐丝的方法节省了一半以上的时间,而且成品的效果还比专家组好得多。 他们都有些怀疑,这该不会是历史上景泰蓝器物掐丝真正的技法吧! 很快,李逸就掰好了一只碗上所有的掐丝图案。 除了缠枝莲之外,还有碗口的变体夔龙回纹,碗底的莲花瓣纹,碗壁万寿无疆四个大字,以及底心的子孙永宝的铭文字样。 其中底心的“子孙永宝”四字篆书铭文是这套碗的核心所在。 它前三个字是取自乾隆亲笔题过的篆书字体,而最后一个宝字,还被景泰蓝匠人精心设计成了一个特殊的字体。 这个“寳”字蕴藏了“王”和“八十万寿”的寓意,刚好应了当时乾隆过八十大寿的喜事。 尤其是最后一笔的弧线很特殊,和常规的篆书不同,是用了万字的起笔,状如元宝。 所以,如果不知道这层寓意,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复刻仿造这套碗,是会被一眼看出真假的。 将所有的图案掰好后,下一步,就是将它们焊接到金胎上了。 这一步,同样是难点所在。 想要让图案牢牢粘在胎体上,在煅烧的过程中,不会脱落下来,又不会留下痕迹,不是件容易的事。 专家组在复刻的时候,尝试过无数的粘合材料,用过化学胶,生物胶,甚至是铁丝捆绑,效果都不理想。 最后煅烧出来的胎体,图案和胎体的粘合总是不牢固,会有缝隙,很容易脱落。 所以,在李逸进行这一步的时候,蔡毅和耿万华看得很认真。 5 最新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