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炒房炒股炒币,都不灵了?  (第2/2页)
出了一点变故,比如说,在把感谢金送还的时候,陈武军把客气当了真,真把钱给收回去了……    再比如,韩义华稍微有那么一点不放心把赵德青留下的几百块钱,放在他这么一个小孩手中……    他赵德彬的钱包,就得比他的脸还干净。    所以,赵德彬得想点办法,把这三千七八百块钱留在自己的手里。    并且,只有三千多还远远不够。    赵德彬将在89年高考,他是肯定要去一线城市上大学的。    而各大城市的股票交易所,在90年以后就陆续开张了。    要想吃上股票交易的第一波红利,指望着考上大学之后再去赚钱是不现实的。    一是赵德彬上了大学以后,说不准事情很多,学业繁忙,抽不开身去做生意;    二是赵德彬也想不出他一个人去了89年的大城市,人生地不熟的,能靠什么赚到大钱。    如果穿越回到99年,赵德彬能想出无数种办法,随便写点代码、做点程序,都能卖出好天价。    可这偏偏是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没有编程的八十年代,赵德彬纵然技术再牛,也没有让他辗转腾挪的空间。
    所以,思来想去,赵德彬认为他必须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揣着一笔大钱前往大城市,这才比较保险。    而在本乡本土,赵德彬的发挥空间就多了。    他几乎是立刻就把主意打到了陈武军的身上。    陈武军可是个现成的金大腿,作为本镇第一位万元户,他生意的规模当真是不小。    他每年都要到申沪市去卖苹果,对于南下路很是熟悉,家里还有两辆货车。    要知道,在八十年代,要出一趟远门十分不容易,更别说是跨省搞运输了。    首先,这个时候路况堪忧,高速公路尚未建成,大多数路都是砂石土路,国道也坑坑洼洼的,又没有导航,方向只能靠着地图和记忆,一不小心就会走错。    再者,此时的车匪路霸也很猖獗,加上民间还留存着大量的土枪、火枪的,强买强卖、黑店坑钱这种事屡见不鲜。    小到小偷小摸,大到动刀动枪,司机只要遇上,就得钱货两空。    从这也能看出,陈武军确实是有些本事的,这么多年在申沪平海来回跑,都没出过事。    在赵德彬的记忆当中,这个时候,似乎有人靠摆摊卖衣服、假领、垫肩什么的,成了万元户。    要是能趁着陈武军南下的时候,搭上顺风车,在回程时,捎带一批申沪货回来卖掉,应是能赚上不少钱的。    至于赵德彬自己坐火车去外省搞批发,这事他连想都没想。    开玩笑,他现在也就是个小孩,自己出去安全性没保障不说,光靠他自己一个人,又能背多少货回来?    至于拉回来的货,摆摊卖掉是最好的选择。    平海市没有申沪市发达,很多申沪市的好货,在平海的市面上根本就看不到。    现在城市里人们比起改开之前,手里已经宽裕了不少,很多小物件还是能消费得起的。    而这些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这也造成了八九十年代“摆摊暴富”这一现象。    只要在申沪选对商品,回平海之后,这些东西就成了时髦的玩意,根本就不愁卖不出去。    不过,虽然摆摊在这时候很是赚钱,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干。    最起码,本镇和附近几个镇,都没听说有谁靠摆摊发家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