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奉旨填诗成文岳  (第1/2页)
    这么快就写出来了?庆月公主心中一惊,她自己也写诗,知道其中艰难之处,若是没有灵感,只怕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自己为什么会去回梦山,在题诗林壁前的楼阁中呆坐,还不是因为太子给的边塞题材自己一点灵感都没有,去题诗林壁看看古人写的边塞诗,找找感觉。    但是成文岳不一样,上次给边塞题材没多久清虚就给自己拿过来了,这次给的忠君报国的题材,这会又拿回来了?    这人写诗当真厉害,难怪诗坛那些人揪着他不放。    庆月公主展开诗稿,认真读起来,嗯~《塞上曲》?又是边塞诗?不对吧?    庆月公主微微凝眉,继续看下去: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胡虏报国恩。    原诗最后一句是“直斩楼兰报国恩”,成文岳将楼兰改成了胡虏,是因为他尴尬地发现,这个世界没有“楼兰”这个词。    硬写一个楼兰上去,读者就会有困惑:诗写得不错,不过这个楼兰是什么鬼?作者呢?出来解释一下呗。    成文岳出来挠着头皮解释说楼兰是我家乡的土特产。然后读者懵逼了。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胡虏报国恩!庆月公主忽然感觉心跳慢了一拍,喃喃地念着这句诗。    上一首《凉州词》写出了一个边塞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一首诗却分明是一个誓死报国的柱国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    最大的功名并非是沙场上留下的杀敌数量,而是要直捣黄龙,以报国恩。君王以国士待我,我自当以国士报之!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作?庆月公主微微眯了一下她那双动人心魄的美目,陷入沉思。    过了许久,她才从诗作中走出来,走到案桌前,将诗稿誊抄了一份交到心腹手中,对他说道:“去交给评诗令李大人。”    心腹领命而去。等心腹走后,庆月公主将原稿再看了一遍,然后夹进一本常读的史书中。    李文渠此刻将自己关在评诗署后堂的房间中,概不见客,然后在房中枯坐。原因起于昨日上谕将《凉州词》传阅百官。    毫无疑问,这首诗引起朝野极大的反响,朝廷有多久没有用兵了?    上一次对外用兵都已经是百余年前了,西域狼烟,诸国混战,打得极为惨烈,明月国西部的凉州,甘州十室九空,西域诸国也是赤地千里。    自那场大战后,西域各国偃旗息鼓,朝廷也罢兵休息。经过这百余年休息,国力逐渐恢复,但朝野之中谈兵的人越发少了,边塞诗更是几乎绝迹。    所以《凉州词》一出,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对于那些知道那场诸国混战的人来说更是热血沸腾。    朝廷上对这首诗一致叫好,至于市井之中,一听成文岳又有新作,开始四下打听,然后听别人念,跟着学。    文房铺的掌柜笑逐颜开,纸价又要贵一波了,这次连带着酒肆的掌柜也纷纷兴奋起来:赶紧来买酒了,上等的葡萄酒也有的,和诗里的葡萄酒是一样的。    喝醉?喝醉了怕什么,醉卧沙场君莫笑。    当然诗坛那一帮人是不会高兴的。什么?又有新诗?朝野震动,争相传颂?还能不能行了,前面两首反诗还没处置。    先去看一看,八成又是反诗,正好一并处理。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他要跳出来送死,我们就成全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诗能和我们的诗相提并论?真是岂有此理。好像没什么破绽。    等等,军中是禁酒的,成文岳这首诗大谈在军中饮酒作乐,算不算违反军纪?    嘶~有道理。还有用兵是国家大事,成文岳这首诗视战争如儿戏,误军误国!    这首诗非但是反诗,还是一首误国误民的反诗,走,我们去找李文渠。    李文渠被这群人从昨日傍晚时分一直纠缠到夜班中宵,双拳难敌四手,好汉败在势单。    气的李文渠没有回府,就在后堂里将就对付了一宿。    那帮人临走时放下狠话,成文岳就是个刻在骨子里的反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请评诗署尽快找出成文岳,然后明正典刑。    李文渠大怒道:“君子慎言,无凭无据你们怎么可以污蔑成文岳?”    曹不直冲锋在前:“无凭无据?成文岳只会写反诗,怎么不是反贼。”    李文渠针锋相对:“哼,他若作出忠君报国的诗呢?”    曹不直冷笑道:“一个反贼能写出忠君报国的诗?他若能写出这样的诗,老夫甘愿为他提靴。”    这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