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 最后的试探,神射手 (第1/2页)
中原古代的兵法特点就一个字:稳。兵行险招并不是中原兵法的追求,毕竟收获越大风险也就越大,而行走差错的话很容易就把国家拖入深渊。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乃至中原绝大多数兵法兵书的核心思想。不战并不是放弃武力,而是减少直接意义上的战争,尽量用威逼利诱的方式使得敌人屈服。简单的说就是,别想着秀cao作,先稳住苟发育,不断带线刷经济,尽量拖延时间让对面看不到赢的希望自己投了。 近代以来深得这方面的兵法精髓的代表人物就是曾国潘,曾国潘打战的特点就是稳扎稳打,用国力碾压敌人。著名的战役就是天京战役,曾国潘用铁桶战术牢牢包围太平天国都城,不以一时输赢论成败,尽管输了很多次小战役,但形成战略包围后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就被扑灭了。 虽说依靠强大的战争指挥可以减少己方的损失,和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战争带来的内耗,但是依靠兵行险招可以赢一次,赢十次,赢一百次,但是谁也不信你能一直赢,不足让敌人屈服,凭借强大的国力和从不懈怠的武装才是能够使人真正屈服的力量。 当然了,草原上的民族是不信奉这一套的,毕竟草原有一个恒古不变的敌人——天灾。任何兵法都不能够帮助草原上的民族战胜天灾,草原上生存只能依赖草原上的法则,弱rou强食优胜劣汰。 什么是强?什么是优? 广阔无垠的地盘,水草丰盛的牧场?数不胜数的牛羊和强健有力的战马?数量众多的族人?锋利的兵器和坚固的甲胄? 不,这些都不是真正决定优胜劣汰的因素,只能说是重要影响因素,真正能帮助草原民族生存的是狼一样的品性。 简单来说就是:坚韧不拔和冷静到冷酷的心性,以及时刻警惕、不停寻找并抓住壮大机会的习惯。历史上很多草原民族都是因此崛起也因为失去了这些狼一样的品性而迅速衰亡。 匈奴、鲜卑、辽、金、元等皆是如此,清虽然我们后代人一直看不起它,但客观的说它一直都保持着一点警惕心,就是慈禧老太后说的:“宁与外贼,不与家奴”的病态警惕。尽管也正因此让九州陷入长久的人心不齐,日渐衰弱以致于神州陆沉,但也让其破除了异族王朝百年即亡的宿命。 中原民族就像一个拒绝赌博的智者,而草原民族就像一个理性的赌徒,总是能及时止损和抓住机会,多年的自然选择下草原民族在战争天赋其实是要比中原民族强上不少的。不过战争并不全靠天赋,后天学习也很重要,毕竟天赋不好也许成不了威震华夏的名将,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上将还是有几分希望的。 正是认识到这些,所以李青虽然战略上轻视朵甘思大军,但战术上还是非常重视敌人的。 因此李青对于扎营建防以及追击朵甘思大军的战术安排都非常谨慎,一方面用幻视观测一下战争走向,一方面广泛听取部将们的意见,集思广益。 虽然有认真听取众多营级以上将领的意见,但李青也没有优柔寡断,他总是会很果断地做出决策。毕竟集思广益变成优柔寡断的反面教材袁绍,这位三国之前的大军阀可是给所有学习三国史的后人好好上了一课。 尽管常常发生后人听之而不鉴,又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的事迹,历史不断重演,但李青始终牢记伟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诲,认真学习历史,谦虚做人,谨慎行事。 半天时间不到,营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障碍和警戒机关环环相扣,保证任何强兵劲旅来了都得磕个头破血流。 然后李青才安心的睡觉,后面自然有其他的将士职夜受护,一切轮岗调动和巡逻安排都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半夜三更时分,巴思巴带领着一部分精骑族兵准备夜袭李青这边的大营。 只是来到大营附近,巴思巴直接傻了眼,李青他们占领了他们的营地仅仅不过半天时间就把营地建成了一个城寨,高高的围墙把后面的布局全给遮挡住了,分不清李青的兵力排布情况以及中军所在位置。 不过眼下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巴思巴只能带领着族兵硬着头皮摸过去。 为了避免被巡逻戒备士兵发现,巴思巴等人完全不敢发出一点声响更不用说点燃火把来探路了,前方虽然有李青那边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