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五十二章 三国鼎立(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五十二章 三国鼎立(四) (第1/2页)

    李继迁最终因自己的极度自信最终被潘罗支设计所杀。在最后弥留之时,将统治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李德明。虽然此时此刻,这个李德明才22岁,但他绝不是一个纨绔子弟绝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史料记载,李德明“深沉有气度,多谋略”,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合格首领。父亲死后李德明召集部下开会,告诉大家:“父亲让我们投降宋朝,与宋朝和好这个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咱们是站着求和,还是跪着求和跪着求和宋朝肯定瞧不起咱们,不会有真正的和平。为今之计,咱们必须展现足够的实力,让宋朝不敢小瞧咱们,只有站着求和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如此见识,实在是历史早就决定了让西夏能占据一方,留下自己永远的传说,因为他们有李德明。宋朝这么多的皇帝,和李德明一样有勇有谋,既具备战略规划又具有战术能力的着实不多。诸将一听附和道:“主公说得是,你说吧,怎么展示咱们的实力”李德明告诉大家,为今之计有两条。

    第一,“先王被害,蕃众惊疑。若不假北朝威令慑之,恐人心未易靖也。”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咱们必须得到辽国的册封,这样才能大树底下好乘凉,让其他诸侯畏惧咱们。

    第二,为先王报仇,讨伐吐蕃干掉那个杀父仇人潘罗支,这样才能打出西夏的威名,让宋朝不敢小瞧咱们。

    对于李德明的这两条建议,诸将就回答了一个字:“善。”大家依计而行,文官们开始出使契丹,请求辽国的庇护。武将们则调兵遗将,筹备粮草,准备进攻吐蕃。史料记载,大辽萧太后收到李德明的降书后,她想都没想就同意了李德明的请求。萧太后册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因为在当时辽国正准备与宋朝决战,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萧太后当然希望多一个盟友了。即使西夏不参战,不帮助自己也不能让它跟宋朝同一个战线一起来对付自己。得到了辽国的册封,李德明高兴不已,如今得到了辽国的支持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李德明终于可以挥师西进,讨伐潘罗支,替父报仇了。

    然而李德明刚刚出兵,吐蕃那边又故技重施。他们竟然又投降了。只不过这一次吐蕃的投降,不是诈降,而是真真正正地投降了。

    原来此时此刻的潘罗支已经被部下杀死了。李继迁死后,潘罗支就预感到了,李德明即位后必将跟自己拼命。于是他派弟弟去开封求见宋真宗。请求宋真宗出兵两家合击,一鼓作气,消灭西夏。

    对于潘罗支的建议,宋朝第一战神大将军曹玮(曹彬的儿子)完全同意,他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接受潘罗支的建议,现在趁着李德明羽翼未丰马上出兵,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要不然等李德明强盛后再出兵,恐怕就来不及了!

    事实证明曹玮不愧为一代名将,他的预测完全正确。曹玮出生名门,在北宋时期要论统帅军队和大将风度,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曹玮自19岁进入战场之后,历经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守卫边疆近30年,在这30年间曹玮将实施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宋朝边疆打造得固若金汤,多次防住了西夏的进攻,为宋朝中期的和平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北宋著名的三都谷之战中,吐蕃王国的军队主动进攻,有一次甚至都靠近宋朝军队了,部下慌张的跑到军营请示曹玮该如何处置,没想到知道消息的曹玮还淡然的吃饭,然后又不慌不忙的走出军营,指着吐蕃军队中的一人对手下的士兵说到:“就是你了”。随即部下抽弓射箭,当即射杀指定的敌人,一见宋军如此神勇吐蕃大军瞬时土崩瓦解,最终在此地留下了数千人头。反观宋军只损失了区区百人。

    然而对于曹玮和潘罗支的请求,最高统治者宋真宗却没有同意这一方案。因为宋真宗觉得李继迁死后,李德明不过是一个20多岁的娃娃,他一定会主动与大宋求和。既然李德明愿意称臣纳贡,那何必非要兵戎相见呢不费一兵一卒,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夏问题,这才是正道。于是宋真宗驳回了曹玮和潘罗支的请求打算与李德明求和。

    至此宋朝失去了一个消灭西夏的最好机会。以后直到两宋灭亡,宋都没有这样一个机会了。

    吃了一个闭门羹被宋朝驳回出兵的请求后,潘罗支这叫一个郁闷,他想单独出兵,讨伐李德明。然而不是每一个酋长都想跟着潘罗支一起死。吐番的内部本来就不和,对于讨伐党项这件事情,很多酋长都不愿意。如今在宋朝已经拒绝的情况下,那些酋长们更不想跟着潘罗支干了。因为大家各怀鬼胎,无法求同存异,见潘罗支想一意孤行下去,反对的长们就摆了一桌鸿门宴,把潘罗支杀死了然后一不做二不休投降了李德明。

    潘罗支一死,吐蕃群龙无首实力锐减,胆小怕事者更是投降了党项。德明一看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