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三十章 君臣共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十章 君臣共治 (第1/2页)

    太祖之时,全国的统一战争还是国家生活的重中之中。太宗一朝虽然辽宋征战不断,但内政治理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总得来说,宋太宗进一步削弱了武将的权力,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是皇权的巩固并不意味太宗的专断独行。文臣的权力在太宗时期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宋太宗时期渐渐开启了君臣共同治理国家的良好开端。正是太宗时期对文臣的充分尊重,才使仁宗时期的君臣共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才使仁宗时期宋朝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太宗时期基本沿习了太祖时期的各项制度,特别是一脉相承的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朝初期在这一国策的主导下,社会快速安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整体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快速被改变,总体是符合宋朝社会良性发展的趋势。

    但是宋朝初期对辽战争屡战屡败的结果以及给后世留下的一个积贫积弱的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是否与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事实上宋朝的综合国力是远超辽国的。无论是经济,人口,文化,科技,贸易,军事,各个方面宋朝都是远胜辽国的。就是军事力量而言,辽史记载其总兵力达到五十万人,实际兵力不会超过三十万人。对宋能真正作战的兵力不超过十万人。而太宗时期总兵力达到六十六万人还多。军需准备更是远远胜过辽国,举国动员能力更是辽国所不能比的。但是二国的交战,为何在大的战役方面却是宋朝惨败呢?

    宋朝初期的战争失利并不能说宋初重文抑武国策完全是错误的,事实上此后的元、明、清,仍至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国家在国家治理中都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治理思路。英国进入近代更是建立了文官制度,也是实施了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反观军队势力更强的国家,总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太宗时期的战争失利,是当时二国实际情况对比的结果,并不是宋初基本国策所导致的。

    从宋朝这一方面来说,太宗亲政后急于建立自己的权威,基本上是大权独揽。君臣共治的模式还是处于开端时期,总体上相权偏弱,皇权更为强势。太宗在统一南方及灭亡北汉的战争过程中,自信心演变成了自大,轻敌思想严重。认为辽国也是能轻易被打败的。

    其次,太宗对藩镇将领采取“削夺权力,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政策,禁止藩镇将领贩卖货物,进行贸易活动。边防将领的自身实力大大减弱,所以边防将领无钱备置间谍探子,无法及时掌握敌方消息。也没有能力重赏士兵,让士兵尽力作战。边防军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同时朝庭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增加边防军的投入。这一情况与太宗个人有很大的关系。太宗这个人从骨子里是一个非常重视钱财的人,实在没有统领大国的领袖气质。

    再次,太宗时期禁止将帅设置亲兵。也就是将帅实际是光杆司令一个,在战时没有自己的心腹亲兵保护。太宗自己也亲自体会到了这一禁令的恶果。在高粱河之战中,太宗在自己十几万人的队伍中竟然落到没有亲兵护卫,只有自己一人落荒而跑的地步。杨业之死,也可以说是这一禁令的可悲后果。在这一禁令之下,宋军上下级之间,几乎没有从属和统辖的关系。统帅不知道将校的能力,将校不知道士兵的勇怯,士兵也不知道统帅的功绩,整个军队上下不相通,军纪散漫,号令不能相通,相互不能求助,将帅没有权威,整个军队不能统一指挥。这个情况之下,军队越多越容易造成混乱。谁造成的?宋太宗!而不是重文抑武的政策。

    最后,宋军采取的具体战略政策也存在重大的问题。太宗喜欢“将从中御”,也就是将帅没有独立指挥军队的主动权,必须听从皇帝的调度。而太宗的亲自指挥并不是建立在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仅仅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臆测就制定作战方略。完全违背了军事领域“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的这一基本方针。特别可笑的是,太宗还会在出征前就谋划作战阵图,要求将帅严格按照阵图作战。简直就是太宗版的“刻舟求剑”,实在是太自以为是了。***讲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宋太宗是没有想像就没有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再强的军队,再勇敢的军人也得给太宗折腾完为止。与此同时,太宗的二次北伐特别是雍熙北伐,太宗制定的战略方针是有重大错误的。太宗将北伐分为三路大军,东西二个战场。东路军是直攻幽州,是主战场。西路军千里迂回后加入共同攻击幽州,进行决战。东路军主力缓缓推进,西路军则要求里迂回,并且要攻占云,寰,应,蔚,儒等九州之地,还要占领飞狐,灵丘等战略要地,还要控制太行,军都,燕山等地的关口要隘,然后切断东北辽军的来援之路,最终到达燕京之地,形成战略合围,发动总攻。西线潘美,田重进二军转战千里,要控制这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宋军三十万人马,分兵三路,辽军十多万人马合兵一处,在局部兵力上宋军根本没有优势,反而因辽军以骑兵为主,宋军以步兵为主,明显处于下风。经过以上这些方面的结合,宋军未开战就已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此时的宋军能碰上一个猪对手,同样犯下众多的错误,可能还有胜利的希望。但是此时的辽国却没有留给宋军这样的机会。

    辽国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辽朝建国更早,早在公元916年就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力也甚是强大。从辽国耶律阿保机建国到辽圣宗在位,期间各位君主基本算是勤于政事,只有辽穆宗在位时内斗不断,朝政混乱,才使中原王朝对北用兵获得了较大的胜利。到辽景宗继位,虽然辽景宗基本也是个混蛋,但是实际权力在萧太后手中,也就是萧皇后萧绰实际掌权时,辽国国内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也已有相当的发展。萧太后摄政后,也是太宗发动二次北伐时,辽国是君臣相助,史治良好,民众归心,哪还还有太宗的机会,客观上说太宗同志实在是生不逢时啊。辽国此时,文有室昉、韩德让等人,武有耶律休格等人,并且最高统帅萧太后宽厚容人,善于纳言,边民归附,更是国力强盛。宋太宗在听到虚假的情报“太后专权,宠幸用事,大臣不附,主幼国疑”的判断实不是辽国的国内实际情况了。在此基础上,太宗决意北伐的时机已是完全错误的时机,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对比就注定了对宋朝而言注定将是一场悲剧。

    战争的后果是严重的。但是太宗时期国内的治理还是有所发展的,特别是文臣的权力日渐得到加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日后真宗仁宗时期,独断的皇权进一步得到抑制,文臣权力进一步提升,内政更加清明,从而宋朝经济进一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