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 李善长 (第1/1页)
每次李善长步入他的宰相主位,他都会感觉志得意满。 这种感觉也不是无的放矢。 李善长自诩为知道君王好恶,擅长逢迎,每每都能戳中朱元璋的痒痒rou。 他不仅会吹捧朱元璋。 他自己也是有能力的,李善长擅长理财,后勤保障工作就是刘伯温也十分佩服。 朱元璋曾经把李善长比做自己的萧何。 从刘伯温的眼中看去,李善长也是个宰辅之才。 李善长是个特别善于协调的人。 所有官吏都感觉李善长非常和蔼,如沐春风。 但刘伯温也注意到,李善长有一个毛病,十分让刘伯温不满。 因为李善长有一个地域情节的毛病。 即他喜欢提拔偏袒淮西的官员。 淮西,指的是淮南西路,也是朱元璋李善长德家乡。 由于跟着朱元璋东征西讨,来自于淮南西路的官员特别多。 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包括御史台的一把手御史大夫汤都是此地出生的。 这也不奇怪,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开国皇帝身边的功臣都是一个小地方的人。 这就是一人成仙,鸡犬升天。 这并不是说,淮西和沛县,或者是关陇人才辈出。 仅仅是因为他们跟对了人。 很多人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机会。 而同一个地方的人容易抱团,不然怎么老乡会之类的东西就是越了千百年,还大行其道? 淮西的官员也一样,都开始向李善长靠拢,俨然成为了淮西官员的头头。 淮西官员每次聚会,都会旁若无人当着其他地区的官员说着淮西方言,还越说越大声。 从而显示他们的身份。 李善长非常骄傲,觉得一切尽在掌握。 李善长最近恨死了刘伯温。 因为刘伯温自从和朱元璋谈了话之后,就开始四处纠察官员。 而纠察的官员很多都是淮西的官员,都来找李善长求情。 尽管还没有什么厉害的人物被刘伯温抓住把柄,但也让李善长心里不太舒服。 刘伯温自至正十九年受朱元璋礼聘来到应天后,就让李善长心里很难受。 不过由于李善长主要负责的是后勤,刘伯温负责的是战略谋划。 所以两人没有冲突。 战略方针方面,李善长不太行,所以他对刘伯温在战略部署的天才,说不嫉妒那是假的。 不过,他始终没有把刘伯温看成是政敌,因为他觉得朱元璋是淮西人,淮西人不骗淮西人。 还把自己比作为萧何。 自己又身居宰相,有什么值得招惹刘伯温这个局外人? 而刘伯温也没将李善长当作敌人。 或者说他瞧不起李善长这样见风使舵的政客。 朱元璋称吴王,是李善长率先劝进的。朱元璋称帝前,他也是歌功颂德。 除了这点,刘伯温对李善长的观感是极好的。 因为统筹后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这几年来,双方也算是平安无事,还偶有来往,平时互相见面也是点头示意。 所以李善长也没怎么管刘伯温的出其不意,只是遇事就去找住朱元璋求情。 她提醒朱元璋,刘伯温这人死咬着法律条文不放,应该要他灵活执法。 朱元璋不置可否。 也乐的自己灵活执法。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他可以以自己好恶来处理案件。 皇帝发话了。 刘伯温和李善长也无话可说。 这是一种平衡。 但是很快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年底,北伐军势如破竹便攻破了汴梁,朱元璋早就不满意应天作为帝国的首都。 当即决定去汴梁考察迁都的问题。 他并不认为李善长和刘伯温出现冲突,反而认为刘李二人合作有大大的好处。 所以才启程前往汴梁前,叫到了身边,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留守应天的任务交给了二人,嘱咐到,“百室你管理百官,伯温你监督百官,你们两人一起留在应天,朕很放心。” 还破天荒地开了一个玩笑,“朕觉得你们只要在应天,可能比朕在的时候还要好。” 此时的朝臣并没有洪武后期那样的局面,上朝如上坟。 此时的大臣们还都呵呵笑了起来,连站在韩林身边的方国珍都礼貌的笑了几声。 韩林却没有笑。 没有了朱元璋,还不定这两人闹出啥样呢。 果然朱元璋前脚刚出应天,后脚就两人就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冲突也是老生长谈的问题,在他看来,刘伯温纠察的官员都是淮西的。 但其实这也算是冤枉了刘伯温。 你想啊,这朝廷一大半都是淮西的官员,就是一砖头往下砸,都能砸死几个淮西的。 李善长不是不能理解这一事实,只是不想去理解。 他本来就和刘伯温不太对付,就不是一路人。 再加上他现在淮西官员的领袖。 所以他必须要打击刘伯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