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248章:安石乱天下?朕来救你 (第1/2页)
六月十五日。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 旱情继续发酵。 朝廷三年发展,都抵不上这次天灾带来的破坏性大。 最底层的百姓本来就要走向温饱阶段,却又被狠狠拉了下去。 赵顼愁得已经好几日没有睡好觉。 遇到人祸,他尚可解决,但是天不下雨,他实在是无计可施。 因为王安石的那一句:为了区区几个小民,废弃国之变革,实乃是因噎废食! 使得无数百姓与书生都骂起了王安石。 与之相关的,免役法也遭到了许多臣子的反对,认为这就是变相的与民争利,应该迅速废除,以抚民心。 赵顼桉头上的奏疏如同雪花一般,大多都是弹劾王安石与抵制免役法的。 赵顼心里很清楚。 免役法被骂,主要原因便是因为天灾,天灾让百姓没钱了,将免役法的缺陷无限放大了。 但是—— 从长远角度来讲,免役法确实要比差役法好。 因为前者遵从的是市场规律,让朝廷改差为雇,提高了工作效率,且会变得越来越完善。 后者则是朝廷的一种强制措施,虽然稳妥,但长期施行,危害颇大。 并且,朝廷为了免役法已经规划了很多具体的执行措施,要重回旧路,代价非常高。 此刻的赵顼已深谙帝王之道,不可能让当下的百姓牵着鼻子走。 数年之后,此事对错,才会有定论。他是不可能轻易废除免役法的。 …… 王安石向来都不是低调的人,如此多的人弹劾与辱骂,他不可能不还嘴。 在其一次外出吃饭时,一个书生骂他是:jianian臣误国! 王安石大怒,扔出了一句话:破坏新法者,皆是jianian佞小人! 此话一出,一些百姓彻底恼怒了,直接称呼王安石为当朝第一大jianian臣。 王安石不除,朝廷永难太平。 同时,汴京城的流民也越来越多。 这群流民喝完朝廷的赈济粥,便开始骂王安石,强烈要求朝廷将其罢黜。 与此同时,王安石曾经的“三不畏”主张又被拎了出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其中“天变不足畏”被大量百姓解读为:王安石大放厥词,惹怒了上天,此次二十年难以一遇的旱情,正是因王安石造成的。 唯有罢免王安石,罢黜免役法,上天才会降雨。 这种无稽之谈,在当今这个时代,有无数百姓深信不疑。 事情越闹越大。 已经有人开始朝着王安石的府邸去扔小石子了。 皇城司不得已,派了二十多人去王安石家值岗,以防发生动乱。 但是,王安石很拗,并没有想着避其锋芒。 在他呈递的奏折中。 他依旧表达出,自己是在坚持真理,是为了大宋朝廷,即使犯了众怒也要将免役法贯彻下去。 这下子,赵顼更加头疼了。 王安石对新法执行的作用很大,赵顼不可能舍之不用。 但是,当下的王安石已经犯下了众怒。 他本来人缘就不好,这下子,上到朝堂的文武百官下到黎民百姓,就没有不骂他的。 还将“天久不降雨”这个锅扣在了他的头上。 垂拱殿内。 韩琦、曾公亮、富弼、欧阳修四人出现在了赵顼的面前。 “官家,民心不可违,王介甫已不适合再担任翰林学士,将其外放吧!”韩琦拱手道。 富弼、曾公亮、欧阳修三人也都看向赵顼。 想法显然和韩琦一样。 赵顼看向四人,问道;“何罪?” 听到这两个字,四人顿时明白官家的心意了。 若按实际情况,免役法虽然是王安石设想出来的,但却是朝廷同意后执行的。 王安石行臣子本分,并无过错。 不过,为臣子编造罪名让其离京,乃是四个老家伙的强项。 这个,官家自然明白。 官家如此问,自然是不想将王安石外放。 四人拗不过赵顼,当即只好退下了。 …… 翌日上午。 汴京城国子监后的一面白墙上,也不知是谁用烧火棍写了六个字。 “王安石乱天下!” 几乎半日间,此话便被传的沸沸扬扬,百姓们都认为此话甚有道理。 特别是流民们,免役税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故而恨王安石恨得牙根痒痒,满京城的百姓都在说王安石的坏话。 而此刻,王安石听到那句:“王安石乱天下”后,心情郁闷到了极致。 他没想到自己辛苦半生,为国为民,最后竟然落到一个这样的评价。 此后。 如果他在仕途中没有特别卓越的贡献,这个评价就会跟他一辈子,甚至会写进史书。 王安石很明白,他再去解释,再去讲道理已经没有用了。 百姓们已从心里笃定,若他去职,必然天降甘霖。 王安石无奈,心灰意冷,思索了一番后,将辞呈递了上去。 主动辞去官职,还能留一些脸面,若被官家罢黜,那这辈子算是再无翻身之日了。 很快,赵顼便收到了王安石的辞呈。 赵顼很无奈,他没想到事情竟然发展到了这个地步。 王安石乱天下? 不管别人怎么说,赵顼是绝对不相信的,因为王安石对江山社稷的赤诚之心,当下的文武百官无人能与之相比。 临近黄昏。 司马光来到了垂拱殿。 他不是为了落井下石,而是为王安石求情的。 “官家,臣与王介甫虽然对新法策略的主张不同,但是王介甫的拳拳爱国之心,臣是感受到的,所谓的王安石乱天下,纯属瞎扯,大宋新法,不能没有王介甫!” 司马光,就是典型的正人君子,说话办事向来都是心口如一。 赵顼问道:“如今事情闹成这个样子,若不罢黜王安石,恐怕难安天下百姓,你可有良策?” 司马光想了想道:“臣认为,可将王介甫外调,待旱情结束后,再将其调回。” 司马光与韩琦等人想的一样。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 但是,王安石是何等的骄傲,赵顼从他的辞呈上就能看出,若是将其外放,王安石定然此生都不会再回朝廷。 他可能真的去着书教学,一心一意地做一个文圣人了。 “朕再想想吧!”赵顼长叹一口气。 深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