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万恶的地主阶级 (第1/2页)
吴浩亦长揖到地,“王师傅谬赞!” 直起身,向门外喊道,“叫管家、账房过来一趟!” 转向王进功,“有些事情,我想不大明白,请王师傅一块儿参详、参详。” “……是!” 不多时,管家李礼、账房韩高都到了,杨奎也回报:徐家小娘子的事,一切安排妥当。 吴浩点点头,将手一让,“王师傅请坐!” 王进功虽有些局促,但还是坐下了,斜签着身子,腰背挺直,双手抚膝。 李、韩、杨三个,垂手侍立。 吴浩翘着脚,仰着脸,微微出神。 半响,“那个徐江,是啥时候做了咱们的佃客的?” 东人这个问题,答案不止一人晓得,但开口的,自然该是管家,“回大郎,是嘉定八年……十月的事情。” 现在是嘉定十二年四月,即是说,不过三年半的时间,就背上了几乎一辈子也还不清的债。 “过往三年,年景如何?” 这位大郎,又来明知故问了? “呃,回大郎,大致都过得去,没有什么大旱大涝。” “这三年里,徐江有无生过什么大病,以致下不得地、无力耕种?” “这……倒是没有听说。” 吴浩看向王进功,王进功点点头,意思是,过往三年,徐江确实没生过什么大病。 “这我就不大明白了,”吴浩眉头微皱,“五五分成,这个租额,虽然不低,但似乎也不算高的离谱,吴家佃的两块地,我算过账的,缴租之后,余额……应该大致够一家三口糊口的呀?” 顿一顿,“再者说了,徐家小娘子确实好针指,她的娘,自然亦擅此道,娘儿俩纺织浆洗针指,也可以补贴家用,何至于?” 说罢,目视诸人。 王、李、韩、杨面面相觑,心里都说,您一而再明知故问,到底所为何来? 但东主有问,不能不答,李礼轻轻咳嗽了一声,“大郎,租额虽然是五五分成,但实际交租,是六四分成。” 这个六四,自然是主六、佃四。 吴浩愕然,“为什么?” 东主明知故问,到底有何深意,不去理他了,反正,问啥答啥就是了: “徐家的耕牛、农具,都是租咱们的,因此,规矩得再多收一成租。” 呃…… “除此之外呢?” 意思是,还有什么要佃户支出的使费吗? “除此之外,交租之时,还要收耗米。” 耗米?特么的俺以为只有官府才收耗米呢! “多少?” “呃,每石白米收耗米一斗。” 好嘛,佃户所得,又去了十分之一,相当于主佃分成比例,变成了六五、三五。 “还有吗?” “呃……”李礼看了王进功一眼,欲言又止。 “王师傅是自己人,有什么话,说!” “回大郎,还有……夏、秋二税。” 什么? 吴浩是真糊涂了,“夏、秋二税是正税、地税,不是田主自己缴吗?佃户,不是只缴丁税就可以了吗?” 你糊涂,我尴尬,李礼苦笑,“话虽这样说,可是,可是……呃,主家也有主家的难处,这个,这个……” 面对这位扮痴装傻的东主,真不知何以为词? 但吴浩已经明白了:台面上,夏、秋二税虽该土地所有者缴纳,但强横的主家,也即所谓有“难处”的主家,往往逼迫佃户代缴,而吴大郎,以其之为人,不必说,一定跻身有“难处”的主家之列的。 再加上前文提及的“上米”的花样—— 如此一层一层盘剥下来,一年辛苦,还能有多少落在佃户自己手里? 三成都不到了罢? 怎能不欠租?怎能不向地主借贷?怎能不背上一辈子也还不清的债? 万恶的地主阶级! “佃户代缴二税——若佃户不干呢?” 李礼干笑一声,“不好不干的,不然的话——” “夺佃?” “倒也不至于走到那一步,大郎给县里打个招呼,不就……嘿嘿,县尉就派弓手下来帮着催缴啦!” 啊? 弓手者,宋代地方部队之一,归县尉统管,实际地位、作用,与吏役无异;“弓手”,名目而已,并不一定擅射箭。 夏、秋二税本不该佃户缴纳,官府却派吏役协助地主“催缴”? 吴浩以为,纯粹贿赂起作用,“这,得花不少钱罢?划算吗?” “知县相公那里……嘿嘿,县里那里,不用特意使钱的;弓手们那里……”李礼说着,看向杨奎。 杨奎赔笑,“请他们吃顿酒就好了,临走的时候,再塞点茶水费,花不了几个钱的。” 嗯,看来,每次都是你这个狗腿子带着弓手们横冲直撞啊。 李礼继续说道,“知县相公也是职责所在,但凡涉及夏、秋二税,都……上心的很。” 吴浩明白了: 征收夏、秋二税,是一个县政府的最重要的职能,是否按时如数完税,关乎知县相公之考评前途,至于是田主自己缴纳,还是佃户缴纳,根本不是知县相公所在意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