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七章 偷自行车的人 (第1/2页)
旅游去景点就像一种仪式,他们第二天去古罗马斗兽场、帕拉蒂尼山。 第三天去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还有万神庙。 三天旅行有些累,各个景点人很多。 沈大姐沉迷景点打卡,还有各种拍照。 赵明诚探索意大利导演的足迹,在电影届,意大利导演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二战还没有结束,罗西里尼拍摄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当时拍摄场地,就是真实被炮火摧毁的建筑物。 这部电影反应了,1943年到1944年底层人们生活的真实情感。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也被人们评为第一部新现实主义电影。 这部电影不仅开创新现实主义,而且有一位电影大师也参与其中,他就是费里尼! 新现实主义代表导演,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还要属德西卡,他拍摄的《偷自行车的人》,是很多电影人,必看的影片。 罗西里尼、德西卡、费里尼、朱塞佩.德.桑蒂斯…等等,这些导演都拍摄过新现实主义电影。 欧洲观众很喜欢,又是墨镜王精神导师的安东尼奥尼,他在逃离新现实主义。 安东尼奥尼曾经表示: “我并不是新现实主义的好儿子,我更像是这个家族的害群之马。” 人群中来了个不合群的人,这就像墨镜王在香港拍电影一样。 安东尼奥尼虽然到好莱坞,他拍摄的电影还是他的,票房还是一样的差,观众们给他的取名:安东尼奥尼式无聊。 很多香港观众看墨镜王的电影也是一样,很无聊,看不懂,这家伙在装B! 后世很多国人喜欢的导演,托纳多雷,同样是意大利导演,他的电影与新浪潮还有新现实主义不同。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当托纳多雷从事电影行业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已经没落,当时法国新浪潮电影很流行。 他从摄影师开始干起,工作十几年,终于迎来可以执导电影的机会。 从《天堂电影院》开始,托纳多雷的电影,几乎都是轨道、摇臂、斯坦尼康拍摄的镜头,几乎没有手持拍摄。 这与新浪潮电影不一样。 虽然托纳多雷没有开创,但是他讲的故事还不错。 《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也被人们称为时光三部曲。 环境是创作的土壤,现在人们想起意大利,足球、意大利面、又或者与时尚有关? ……… 虎头在小床上呼呼大睡,他们明天就要前往苏黎世。 “别戴了,咱们再生一个吧?” 沈大姐想再生一个孩子。 赵明诚当然不同意。 他拿出一根烟点上,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 “怎么了?” “你为什么想再生一个?” “虎头自己多无聊,再生一个女儿,四口之家多好,我也想生。” 赵明诚呵了一声,问她: “要还是男孩呢?” “男孩也行。” 沈大姐就是活的太幸福,不知道生活的辛苦,她也有点自我感动情节,她想证明她爱赵明诚。 “大姐,我们要为自己生活,生孩子不是这么简单的,现在有咱妈帮着带,你感觉很轻松,可是你别忘了,大姐还有宝莉也要生孩子。” “那时就是你自己带两个孩子,我不能再为孩子和你放弃电影创作,因为结婚、生孩子、还有各种生活上乱七八糟的事,我最少要耽误一年时间。” “再生一个孩子,我照顾你,带两个孩子,就要影响创作,我也在付出。” 沈大姐抱着他说: “我自己能带两个。” “总要为自己活着,免得以后后悔,我们没有皇位要继承,基因也不是非要延续下去,我们要为自己活着。” “你要为自己活着,带一个孩子就很辛苦,两个孩子根本没有其他时间,我真的帮不上你什么忙。” “我不用你帮忙。” 赵明诚苦笑: “你喜欢画画,可以办画展,你喜欢演戏,也可以去演戏,又或者学习其他的,两个人相处要尊重,你一直这样委屈自己,会给我带来负担。” 他不爱沈银河,只能算带有亲情的喜欢,他更多是尊重她。 虽然外面有情人,但是很多时候还是尊重她。 两个人相处,尊重要排第一位,其次才是感情。 沈大姐哭了,她知道赵明诚心疼她,她也没有选错人,知道为她着想。 暂时想要孩子的想法打消,两个人在床上相拥而眠。 ……… 赵明诚喜欢坐火车,不太喜欢坐飞机,有些时候坐飞机属于迫不得已。 罗马到苏黎世火车要7个小时。 火车上人不太多。 沿途风景很好。 火车上的闭路电视正在播放《偷自行车的人》,赵明诚看过几次这部电影,沈大姐没有看过。 沈大姐似乎兴趣不大,他开始讲解: “这部电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是德西卡,这部电影很好的刻画底层生活。” 妻子卖掉作为嫁妆的床单,为丈夫买自行车。 “记住床单,这是重要的道具。” 妻子去拜见神婆,想要感谢一下,丈夫嗤之以鼻。 “注意丈夫的态度。” 很快丈夫的自行车被偷,丈夫去报警,警察不管,找一辆自行车浪费时间,他又不是国际友人,警察不会为他找自行车。 两父子回家,没有自行车,丈夫就没有工作,家里就没有收入。 “这个孩子好乖,这个丈夫太无能。” 沈大姐在吐槽着。 布鲁诺看起来更像一个大人。 父亲打了布鲁诺一个巴掌,孩子哭着要告诉mama。 当听到有小孩落水时,父亲紧张跑过去。 “不会真的跳河了吧?” 不用赵明诚说,导演就打脸,很多导演喜欢捉弄观众,德西卡就是这样的导演。 《偷自行车的人》开始给希望,然后给绝望,给希望,又给绝望,反复这么来。 落水的孩子不是布鲁诺,镜头给台阶,儿子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坐在台阶上。 “这是父子和解的信号,留意树,这些树把父子隔开,父子和解两人站在一起。” 果然,布鲁诺走到父亲这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