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七章 那年十六  (第2/2页)
信件,连看都没看直接就烧了。    经过上次拆了信封,不得不把书信交给部将传阅一事,陈庆之又怎么可能再拆。    高澄这个人他算是完全了解了,一肚子坏水,这时候来信还能听到什么好话。    与其和他来回书信以争口舌,还不如致力于抚恤百姓,cao演士卒,将来在战场上把场子找回来。    让高澄知道江南到底还有没有豪杰。    没错,小高王瞎编的童谣已经传唱开了,这无疑引起许多人的怒火。    这年头哪还少得了血气方刚的少年将军,脑子不怎么灵光的都憋着一股劲要给高澄好看。    不过黑粉也是粉,如今高澄的名声算是响彻南北,真有哪天高氏败亡,逃去南梁,想必自己混得不会比萧宝寅在北魏差。    萧宝寅是南齐明帝第六子,萧衍篡齐后,十六岁的萧宝寅投奔北魏,混得风生水起,代理过大将军,当过尚书令,最终在关中复齐称帝,当然,也没蹦跶太久就被捉了送往洛阳。    同样自称天子,与他一道被押往洛阳的万俟丑奴被当街处斩,而萧宝寅却因为在洛阳的好人缘,给留了体面,只是被赐死于驼牛署。    不过萧宝寅确实干了一件缺德事,暗中指派部将把郦道元给杀了。    就是写《水经注》那个郦道元。    没了郦道元,小高王虽然惋惜,但也没太多遗憾,那时候的高家还上不得台面,小高王自己还窝在怀朔镇吹风,哪管得了关中的事。    他更在乎的是另位一人,青州益都人贾思勰。    这人也没干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也就写了一本农书而已。    那本书叫《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而着书时间大概就在533年至544年。    很不凑巧,现在正是535年末尾。    贾思勰大概率正在写《齐民要术》。    高澄从没想过在贾思勰着书期间,将他征召做官。    耽误了《齐民要术》的问世,那可真是千古罪人。    在成书前,让贾思勰安心按照他自己的人生规划去写书,写完就可以赋予重用。    要完成这样一部着作,不可能窝在家里闭门造车,肯定要四处调研才有发言权。    为了避免这位大贤因自己的出现改变历史,而在外地发生意外,高澄早早就安排了人在暗地里守卫。    《齐民要术》里有个齐,自己也是注定要当齐国皇帝,一看就知道跟自己有缘。    别说高澄瞎扯,张师齐,为什么能受重用,还不是名字里有个齐么。    师齐,师齐,不得了,这家伙难道还能当国师?高澄下定决心,死前遗诏就是让张师齐给自己殉葬。    至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缘人小高王辛苦派人保护,将来要个署名不过分吧,当不了一作,二作还不行吗?    或者加一句魏大将军澄为成书予以诸多助力,那也是可以的。    回师途中,与高澄道别的还有崔季舒。    崔季舒已经被正式授予了兖州刺史一职。    临别时,高澄拉着崔季舒的手久久不语。    虽然小高王喜欢用演戏来拉拢人心,但与崔季舒朝夕相处四五年,总处出了真感情。    一朝骤然分离,料想就要与杨愔一般长久难以相见了。    又怎能不会为之伤感。    杨愔自平定三荆以后,醉心于治理,也是高澄领军佯攻江陵,途径东荆州才得以相见。    崔季舒也沉默了,两人站了好一会,高澄担心小崔路上口渴,想让他留在原地不要走动,自己去弄点橘子。    可如今正直年末,冰天雪地的,哪来的橘子让小高王相赠。    许久,高澄才开口道:    “叔正保重。”    只四个字却寄托了无限情谊。    崔季舒却戏言道:    “季舒必为大将军在兖州寻访美姬。”    高澄恼了,挥手驱赶道:    “快走、快走,短期内莫要让我再见了你。”    崔季舒长身朝高澄一拜,终是在与侯渊同行,顺道往兖州而去。    侯渊要回青州,走的是途经兖州的路线,正好护送崔季舒赴任。    高澄痴痴望着频频回首的小崔,直至再也看不见踪影,才重新启程。    随着最后一名外放的将领段韶在北豫州虎牢关止步,高澄也终于回到司州境内,洛阳在望。    而此时,高澄也早在回师途中辞去了太昌四年,时间迈入太昌五年。    “十六岁了呀!”    高澄望着不远处的洛阳建春门,悠然长叹,其中辛酸旁人又怎会知晓。    ------题外话------    还有一个四千字的章节,会很晚,大家不要等。    感谢书友dly的打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