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章:商人手段  (第1/2页)
    至于修为上的实力,打天下的帝王都不一定要多强。    那时候赵飞廉不也是?说起实力,赵飞廉和嬴开根本不能比,但是最后大赵和强秦争霸武洲。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手底下的人。    更何况,赵丹已经是坐天下的帝王。    赵国自西南发家,但是西南又太过复杂,民心在一众世家的影响下根本不如秦地那般团结。    一开始只是靠着一些穷苦之中几乎要活不下去的那一批人,慢慢壮大。    而后兵锋所向,一直顺畅无比。    不断的胜利之下,勉强压住了纷杂的人心。    等到壮大起来的时候,那些地方上的头头脑脑已经很难翻起大浪,不过阳奉阴违也实属常见。    赵何治理天下,之所以以仁就是为了收拢人心。    一则想办法让百姓对赵国存在认同,二则让那些顽固的世家失去民众倚仗,最后不得不熄了心思。    不过,赵丹在位虽然做的也算不错,可是也没能完全做好。    本来赵何只要遵循这这条路子,了不起恩威并施,再有些时日,那些个顽固分子在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终究是要被同化融入大赵的。    奈何,赵何有着独特的想法。    儒家的仁没学好,儒家的尊倒是闷着头执行下去了。    至于利,实际上也是为了第一条服务的。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没有足够的利益,很难驱动人心。    所以,要保证百姓获利。    但赵国的国情又是特殊。    就好似夜国,靠着暗榜,就足以金山银海,拿出一部分安抚民心,剩下的也足够那些皇族贵勋们挥霍,一副土豪的样子。    至于鲁国也是差不多,不过是靠着机关之道而已。    秦国穷一些,但是一则得了前周秘藏,二则嬴开威压,连带着三大古老家族都俯首,贵勋们根本不敢炸毛,这就是秦国能让百姓获利的根本。    然而赵国不同,赵国没有类似夜鲁这般暴力的行当。    又不像秦国,没能有外财,要压服贵勋也是靠着姜子良一干人等,大多数的财富还是在民间那些豪门手里。    偏偏又不能强硬地让他们拿出来,所以只能寻找别的办法。    国库里,两代帝王的励精图治都只是勉强支撑。    但是在赵丹之时,整个赵国,对商人的态度是武洲之最。    因为赵国别无他法。    大多国家都是以农为本,商乃是末事。    可是商人的豪富,别人不清楚,姜子良可是了解得很。    商人无论是在何朝何代,地位都很低,但是他们擅长逐利,那些豪商往往一个人就能闯出好大场面,家财万贯不过是一般而已。    若是商行,等闲一些的,富可抵城邦,敌国者也不鲜。    所以,在没有特殊的财源,赵国必须大力发展商业。    从源源不断的商务之中获取足够的财力,来富国强兵。    这个根子就是商税。    对商人收税,一直也是税务中的一部分。    不过前朝乃至更早,对商税完全没有足够的了解。    因为能够身居高位者,商人出身寥寥。    所以各种贸易中的利润他们根本不清楚。    商人有三分利,才会行事,有五分利,能花十分力气。    若是七分力,就值得赌上身家性命,若是十分,那就是铤而走险,不管不顾了。    实际上,这都是低估了。    做的好的商人,哪里是十分利够的?    譬如一件货物,源头进价一两,其中还有损耗、运输、人工、销售,售价起码要三两才能保证有的赚。    然而,合格的商人,把售价控制在三两以上才算正经。    若是更强些,那价格就会更高。    十倍的利润,并不是天方夜谭,只是那些商人根本不会告诉你!    他们本就是地位不高,偷摸着赚取超高的利润,要是让外人知道了还得了?    没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他们根本保不住自家的财富。    所以他们要低调。    明知有十倍以上的利润,偏偏要说没赚钱。    若是承认赚钱,最多也只是说几分利。    要是真的只有这么点,哪里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这条路?!    所以商人身上都藏着数量超大的财富。    但是,那些以往的皇帝和通知管理阶层都不清楚,所以,自以为商税已是很苛刻,实际上,那些商人哪个不是在偷笑中继续敛财?    但是嘴上还得喊苦喊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继续赚取大量的财富又不被涨税。    但是,姜子良是清楚的。    虽然说,不是那种完全深刻的了解,但是大概是差不离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