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49.人不能,至少不应该 (第1/2页)
“朕还错了不成!” 顺治帝喝了一声,像是质问陈颍,又像是在问自己。 顺治帝突然发怒喝问,让孙皇后和李铭的脸上都露出担忧之色。李铭是在担忧陈颍,担心他年轻气傲,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懂妥协,触怒了顺治帝。 孙皇后则是扶着顺治帝温声劝慰,她看的比李铭透彻,就算这会儿顺治帝因醉发了怒,可最终是不会将陈颍怎么样的。 她只担心顺治帝此番发怒会让陈颍心中留下芥蒂,以后再不会全心全意地出谋划策。 而导致这一幕发生的陈颍,却是一脸平静,还反过来示意李铭不必担心。 因为他知道,顺治帝李埑那一句“错了吗”,问的不是他,而是李埑自己。方才顺治帝喝的那酒他也喝了,度数大概也就二十度。虽是猛喝了几杯,但也不至于让顺治帝醉到失去理智,只是微醉罢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方才陈颍一番侃侃而谈,让顺治帝恍然大悟。 原来御花园中的一棵树,他吃的一道菜,就能让许多百姓赚到银钱。 枉他自登基以来便一心节俭,想为天下人做一个表率,哪怕被人暗地里骂作刻薄寡恩也不改节俭之风。 竟是错了!其实顺治帝是被陈颍的一番侃侃而谈给带偏了,先入为主地以为他这园中一棵树,席间一道菜便能让百姓获利。 实则这只是陈颍讲的理想化的状态。 皇宫中桂花树,是皇商桂花夏家培植的,就算顺治帝下令让内务府大量采办桂花,也只是肥了夏家的腰包。 至于为夏家做工的那些百姓,很有可能,非但不会因此多赚钱,反而还要因为订单增多而加大工作量。 陈颍回道:“皇上,您并没有错,错的是制度与法规不够完善。”“因为您知道即使自己多花银子,也落不到百姓手里,之中层层伸手,贪污盘剥,说不定百姓反倒会因此受到更重的压榨。” “在这种情况情况下,您选择节俭,将银钱省出来用作赈灾,是无比英明的决定。” 听到陈颍这一番恭维的话,李铭直翻白眼,这人怎么总不按常理说话,害得他大喘气。 顺治帝微微愣神,饶是他也被陈颍说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实际上,顺治帝节俭的初衷只是效仿唐太宗,那位也是坐上了兄长的皇位,千夫所指,最终仍能在史书上被记作圣明之君。 而他也是坐了本属于兄长的皇位,虽然他是躺赢的,和唐太宗的武力夺权不同,但他觉得只要自己借鉴唐太宗的道路,也会成为一代明君的。 “但是。” 陈颍兀地一声,让顺治帝三人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因为是家宴,再加上今天谈论了一些机密的事,孙皇后直接一众宫女太监都打发出去了,并未留人服侍。 而李埑虽然有心效仿李世民,但他也不至于像李世民一样用膳时都有史官在一旁记录。 所以此时院中只有他们四人,陈颍也就不再顾忌什么。 “皇上,节俭只是一时的无奈之举,您再节俭,那些银子又能赈济多少百姓呢。” “是啊,朕省吃俭用,又能就活几个灾民呢。”李埑长叹一声。 陈颍再道:“所以,节俭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想真正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关键在于完善法规和制度,保障皇上的子民不受剥削。 而解决了百姓遭受剥削之苦的皇上,也必将成为千古明君。” “千古明君”。顺治帝若有所思,露出向往的神情。陈颍拱手道:“至于该如何制定律法,臣不通此道,不敢妄言。” 陈颍自然不是真的不懂,后世的劳动法他也知道一些。 但他的目的是指出一条路来,让顺治帝走到权贵集团的对立面,让他们水火不容地斗争。 若是一开始就将“大杀器”告诉顺治帝,导致权贵们被压着打,那他岂不是成了顺治帝的打工仔了。 李埑沉思结束,放声大笑:“听卿一席话,朕犹如醍醐灌顶。 待打围结束,朕便召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定要制定出完善的律法,让朕的子民再无剥削之苦。” 看到顺治帝激动的样子,甚至都将自己称为“卿”了,陈颍觉得自己有些像是传销组织的头头,而顺治帝就是被自己洗脑的新人。 见事情并未变糟,孙皇后舒了口气,劝顺治帝去歇息,以免再生变故。 而李埑吃了几杯酒,此时也觉着酒意上来,有些困倦,便依着孙皇后起身回寝宫。 走时还大笑着说陈颍是上天赐给他大夏的奇才,他定当会重用陈颍,成就一段君臣佳话云云。 顺治帝一开始是打算通过陈颍拉拢陈家,后来发现陈颍很有些才能,他便准备好好培养,将陈颍留作李铭将来的重臣。 但是今日陈颍又一次刷新了他的认知,如此惊才绝艳的奇才,若是等到二三十年后,再由李铭重用,岂不是浪费人才。 所以他决定要亲自重用陈颍,等到三年后陈颍下场科举,他便会给陈颍安排好一条坦途,一条能让陈颍发挥出才能的坦途。 孙皇后传人伺候着顺治帝回寝宫,她也一同前往。 “陈颍,你随铭儿到凤藻宫候着,本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