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谈成 (第1/2页)
朝堂上有不畏强权的人。 太史董狐记载了赵盾弑君一事。 整个朝堂都知道弑君是赵盾干的事,但是他们就是不说,没有人去触这个霉头。 因为他们很清楚赵盾是个什么爆脾气,得罪他别想有好日子过。 但太史的职责,让董狐不得不将事情如实记载。 他写好之后,展示竹简给先来上朝的卿大夫看。 “赵盾弑其君。” 其他卿士与大夫,看了都沉默不语,没有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赵盾来了。 他看见太史在朝中展示那根竹简,就好奇地过去看了看。 赵盾心中一慌,本来以为没人会提这件事,老太史居然在史书上记载,并且在朝堂上展示。 “赵盾弑其君? 太史你记错了吧,弑君的不是我,是赵穿,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董狐不卑不亢:“你身为正卿,逃亡不越过国境,那就还是晋国的臣子。 结果你回国继续执政,没有去讨伐弑君的逆贼,没有尽臣子的本份。 这就说明你和弑君者的想法是一致的。 弑君的除了你,还能有谁呢?” 赵盾理屈,感觉自己无法反驳,于是唉声叹气: “哎,是我太怀念家乡,所以给我带来了灾祸。” 姬獳听孟姬给自己讲着这个前些天发生的事。 这件事情,现在在绛都城内,传的到处都是,都在称赞太史董狐秉笔直书的勇气。 现在的史官基本上都是这么有节cao,史书秉笔直书,不像后世某些史官,助纣为虐、歪曲事实、吹捧美化。 孔子他老人家对此事做过评价。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姬獳想着,幸亏孔子不是君主,要不然对赵盾的评价就不是这样了。 国君未必喜欢这样的臣子。 而且屁股决定脑袋,流离一生不得志的孔子也想做这样的臣子,他做梦都想。 赵盾最风光的时候是与诸侯会盟,其他国家都是君主参加,而到晋国就是赵盾这个卿士去参加。 这就让赵盾的名声远扬列国。 大家都知道晋国有个赵正卿,十年来代替国君参加会盟。 到了最近弑君一事。 天下人皆传,晋国是赵盾之晋国,而不是晋侯之晋国。 赵盾:“我弑君、偏袒、损公利私,但我是个良大夫。” “那这么说,赵正卿真的指使了赵穿?” 姬獳的声音持续变小,甚至到孟姬耳边轻语。 孟姬不敢高声,默默点头表明自己的看法。 她对赵盾这个人,还是有点惧怕的。 之前听说过,赵盾派人截杀公子,保不齐他以后会做出什么事来。 “我听说赵盾的儿子赵朔尚未成婚…” 孟姬还没等弟弟说完,手就向他的耳朵上伸了过去。 毕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孟姬不用想都知道他想说什么。 “你这个小…没听说赵朔多大吗都快三十啦,和咱们父亲年纪相仿。” “我还没说话呢,你怎么那么清楚?连他的年纪都报出来了?” 他倔强的反驳着。 姬獳无聊,只能靠和jiejie嬉皮笑脸打发时间。 毕竟今天晋侯要做出一个损公室,利卿士的事情来。 迫不得已啊,赵盾不是善茬,杀死公子这种事又不是没做过。 姬獳以后有机会,直接废了那制度就是。 当然前提是他得有足够的权威。 “君父正在上朝,阿姊不去偷听一下吗” “你…还记着昨天的事呢”孟姬咬牙,然后伸手去扭姬獳大腿上的rou。 “阿姊救我!” 姬獳一个激灵躲了过去,然后跑到了伯姬的背后。 姐友弟恭,其乐融融。 ………… 朝堂之上。 晋侯黑臀端坐在主位,看向朝中那些黑压压一片,自己却都不认识的臣子。 “今日是寡人上朝的第一天,有些事情得弄个明白。” “灵公之死,是他自己作恶形成的灾祸,国人无不痛恨。 当时赵正卿被刺杀,流亡在外,对此事一概不知。 弑君的是赵穿,但他拥立寡人有功,暂不论罪,剥其官位,贬回封邑思过。 寡人久居成周,对晋国国事知之甚少,不能治理国家,国政暂委于赵卿。” “国君贤明!”赵盾举起竹笏,向晋侯黑臀行礼。 太史董狐就坐在一旁,啥都没事,仿佛这些都和他无关。 他的职责就是写好史书,将国君和臣子的言行准确记录。 “国君贤明。” 朝堂上,诸大夫异口同声,他们都看出了当下的局势,国君也惧怕于赵盾。 半晌君臣都没有说什么话,有些冷场。 晋侯和赵盾,都在等对方先开口提重设公族大夫。 谁先开口还是很重要的。 毕竟位置不同,晋侯主动提起,那就是他自愿的,与赵盾没有关系。 如果是赵盾提起,那就有些胁迫的意味了。 两人大眼瞪小眼,晋侯愣是不开口。 赵盾也不等晋侯说话,兀自上前: “国君,自从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公族皆逃亡国外,从那时起就没有了公族大夫的官位,现在应该重新设立。” 晋侯稍微思索,然后反问他: “可是晋国没有公族,怎么能够设立公族大夫呢?” “设立卿士的嫡子为公族大夫,赐予土田,设立卿士的其他儿子为馀子大夫,设卿士的庶子为公行。” 晋侯面不改色,昨天赵盾找他商量过这件事情。 赵氏势力庞大,杀过公子,也能杀他的儿子,他不得不同意。 杀掉国君或许会被口诛笔伐,但杀死公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