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66 蹊跷之事 (第1/2页)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时间一天一天过着,转眼便是初平二年的秋天。 因为马谡乱入的缘故,导致董卓早死,刘辫当了两年皇帝,刘协直到191年才上位,所以初平二年其实是历史上的初平三年,也就是192年。 这一年,曹cao三十九岁、刘备三十二岁、孙策十八岁、马超十八岁、刘协十二岁、诸葛亮十二岁、马谡十二岁。 还有蔡琰,是年虚岁十九,早已是亭亭玉立。 但还没有夫家。 这事愁坏了蔡邕这个老父亲。 这几年汉家天下大乱,事情特别多,蔡邕东奔西走,忙得脚不沾地,一不小心就把女儿的终身大事给忽略了。 大前年董卓乱京师,天下风云变幻,那时候卫仲道还在世,可惜和女儿没看对眼,或者看对眼了,被那臭小子马谡给搅黄了?蔡邕有些不确定。 前年大汉各地一直在打仗,身为御史中丞的蔡邕忙得晕了头。 去年洛阳发生宫变,旧帝刘辫生病身死,新帝刘协许昌继位,蔡邕被委任司隶校尉,持节,都督关中,一整年都过得格外压抑沉闷。 今年被关中局势牵扯了太多精力,直到刘备就任京兆尹,蔡邕才终于有了充裕时间好好修养,元气恢复不少不说,关中局势趋于稳定和府库的充盈都让他老怀大慰。 毕竟已经六十岁了,年老体衰,难堪cao劳。 安静下来之后,恍然发觉女儿蔡琰已经十八周岁了,再不出阁就成老姑娘了。 蔡邕对别人不好表露出心中忧虑,在刘备面前就忍不住吐露心声,时不时就要提一句“家有小女初长成,温良贤淑又能干”。 每每这时,刘备脸上微笑,心下腹诽:蔡公啊,不是您女儿不美,也不是我刘备不想娶您女儿,而是不敢啊。 您难道真的不知道您有个什么儿子吗? 他可是到处暗中威胁诸人,谁敢看上他阿姐,他就让谁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试问,在这样的威胁下,谁还敢去招惹蔡琰? 不要命了? 马谡可是八岁就能单杀董卓的狠人啊。 但这些内情,刘备又不能跟蔡邕说,所以只能陪着笑,假装没听懂蔡邕的言下之意。 这一天,蔡邕见刘备又在装糊涂打马虎眼,便试探着问:“玄德,我看子龙将军不错,仪表堂堂,一表人才,我有意将小女许配于他,不知玄德意下如何?” “甚好,甚好...”刘备打着哈哈,心下却暗道:蔡公,您就别费劲了,我绝对没有此意,还有,子龙他也不可能答应您的。 看着刘备无所谓的态度,蔡邕差不多心里有数了,对方没看上他女儿,或者是无意娶他女儿为妻。 强扭的瓜不甜呐! 蔡邕叹了口气,纳闷的背着手走了。 他的女儿长得也不差呀?貌美如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声轻音软身姿曼妙,怎么就没人相中她呢? 真是奇怪呢? 要说女儿也没什么毛病暗疾,平日里也几乎没踏出过闺房一步,大家闺秀该有的风范她都有。 蔡邕是看着女儿长大的,从刚出生时嗷嗷待到牙牙学语,从摇摇晃晃走路的三岁小儿到现在亭亭玉立,容貌越来越似她母亲,心中那份感情就由一开始轻盈欣喜愈发变得沉甸甸的。 人便是如此,随着时间的增加,感情就会愈发厚重,眼看着女儿愈发大了,蔡邕就忍不住要为其打算。 每每看到蔡琰的容貌,蔡邕就会不由地想起她早逝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原配夫人,黯然神伤之余,更加坚定了要把女儿嫁出去的决心。 决不能让女儿孤独终老! 又过了两天。 蔡邕寻了个时机,籍举办六十大寿之名,召开家宴,邀请了关中各郡官员和刘备等人参加。 宴会上,宾主推杯换盏,畅所欲言,气氛好不热烈。 忽然,自珠帘后响起一阵清澈冷冽的琴音。 众人侧耳听之,发觉是名曲“凤求凰”,登时纷纷击打着节拍,合着琴音朗声歌唱。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一曲合罢,众人均意犹未尽。 刘备许是喝多了,又许是忘了什么,举着酒杯,大着舌头对蔡邕道:“蔡公,不知帘后是何人弹琴?竟奏得如此美妙动听,何不请出来与大家一见!” 这个提议正中蔡邕下怀,同时也得到了众宾客的一致赞同,大家纷纷起哄说,“蔡公,请出来见一见!” “见一见呐!” 蔡邕微笑着点头,朝珠帘后挥了挥手。 少顷,蔡琰怀抱焦尾琴,轻移莲步而出,屈身与众人见了个礼。 蔡邕笑呵呵介绍道:“此乃小女文姬,是年十八,待字闺中……” 此言一出,热闹的酒席间忽然静默下来,落针可闻。 刘备顿时心下一凛,酒意瞬间清醒。 一部分知道内情的大官,名士,也纷纷回过神来,做出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态度,一言不发。 更多不知情的官员见这些太守,郡丞,别驾都不言语,也都不敢吭声。 堂上气氛忽然有些尴尬。 好一会,不知道是谁率先开口说了句“今天天气不错啊”,然后席间轰然炸开。 “是啊是啊,天气真不错~” “金秋八月,正当出猎,哎呀,我忘了与友人约好今日要往北山打猎,蔡公,容某先行一步,告辞!” “嘿,你这一说我就想起来了。我今日也与友人说好往渭水河畔垂钓来着……” “我与友人约好了今日终南山踏秋...” “没错,我就是那个朋友!” “蔡公,告辞!” “告辞告辞!” 众人纷纷起身,甩袖离去。 片刻间,堂上只剩刘关张赵太史五人。 蔡邕目瞪口呆的望着这诡异一幕,久久说不出话来。 刘备起身拱手道:“蔡公,备军务在身,不便久留,告辞!” 哥五个联袂而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