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25 大决战就要来临了! (第2/2页)
了一眼曹爽,杀了他的心都有。 倒是理智告诉他,这场败仗与曹爽关系不大。 无论换谁来当主将,面对发了疯的蜀兵,都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 曹睿心有余悸望着四大重臣,感叹一句:“马谡不死,朕将死无葬身之地!“ 接着问道:“众卿,马谡今将兵临城下,如之奈何” 王凌皱着眉头出列,拱手道:“陛下,不如暂且退往潼关,速召司马懿勤王。” 高柔出列道:“陛下,王公所言极是。马谡兵锋正锐,不可硬抗。今诸将丧胆,兵士失勇,长安断不可守,不如暂避锋芒,从长计议。” 蒋济和辛毗对望一眼,齐声附和道:“陛下,走吧。” 曹釵点点头,正要从善如流,忽见一名御林卫快步跑上大殿,跪禀道:“陛下,西门、南门、北门已被蜀军包围,唯有东门无事。’ “什么!’ 曹睿大惊失色,腾地一下站起来,又失魂落魄跌坐回去,一瞬间六神无主。 围三缺一,这下想跑也不可能了。 可以预见,只要这边曹睿一做出弃城而逃的架势,那边蜀军一定会尾随在后掩杀。 到时候身处野外,兵少将怂,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就只有束手就擒了。 曹睿这次是真的慌了神。 与此同时,萧关。 年轻的司马师在关上焦急万分的等待着父亲司马懿的回信。 马谡开始向东攻击的时候,司马师就派人将探听到的战况快马送往陇右,请司马懿定夺。当得知马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北度渭水,过河之后,拿下兴平、永寿,迅速向南急进,再次越过渭水,向眉县背后的长安进军时。司马师就意识到,这场决战无可避免。 马谡的战术大迂回让郝昭、曹爽等人震惊不已。当得知蜀军抵达长安城下时,驻守眉县的郝昭就只能被迫率部赶回长安一线,对蜀军进行阻击。 为什么郝昭一定要回援 因为长安城有皇帝曹睿,圣驾不容轻慢,天威不容挑衅。 哪怕明知道马谡只有四万兵马,长安城里足足有五万兵马,一时无虑,郝昭除了立即回援,也别无选择。 现在,这个“别无选择”的压力来到了司马师的身上。 对于司马师来说,此刻回援并不轻松,因为关中大部分城池都落入蜀军掌控的缘故,他如果回援长安,就必须一个城池一个城池打过去。 否则就会陷入孤军深入的窘境。 尽管形势糜烂至此,但司马师并没有立即提兵东顾,对蜀军发动总攻。他命令大军紧守关隘、闭门不战,遇到小股蜀军来挑战时,只万箭齐发将其击退即可。 他在等父亲司马懿的决定。 身为世家大族子弟,司马师心里最重要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家族,魏帝的死活,他才不关心 当然,这只是他心里的想法,不能宣之于口。明面上,在诸将面前,他还是做出一副焦急万分的样子。 马谡大胜,兵围长安的消息传到陇右,司马懿久久沉吟不语。 良久,仰天长叹一声,下令诸将分批次有序撤军,兵归汉中。 陇右魏军一动,赵云、杨仪、魏延等人都认为有机可乘,多次向诸葛亮建议:对司马懿军尾部发动冲击,但均被拒绝。 诸葛亮语重心长的告诉众将:“归师勿掩,穷寇莫追。” “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全员整编的魏军,司马懿非泛泛之辈,岂会对此不做预防”“更何况,张邰前车之鉴,犹在昨日。” “我军只求顺利拿下陇右,使凉州、羌地、陇右、汉中,川地、南中连成一片,不必横生枝节。” 众将闻言,尽皆默然 其实不追击魏军还有一个原因,诸葛亮没说。 那就是防备东吴。 果不其然,司马懿退走后第三天,斥候在距离街亭二十里的河谷两侧,发现了大量兵马埋伏过的痕迹。 至此,众将都对诸葛亮大为钦佩。 倘若当日他们真的去追击司马懿,大概率有去无回了。 就在司马懿撤军回往关中之际,马谡也放弃了攻下长安,俘虏曹壑的想法。 马谡将四万降军交给王平,令后者带回汉中,亲率大军赶到北原,在萧关以东五十里处接连修建了数座土城,构建出一个完美的防御工事。 而后静候司马懿父子三人的到来。 对于司马懿这个强敌,马谡是不可能掉以轻心的。 以前,在军事能力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马谡见了司马懿就躲着走。 现在,马谡心里萌生出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和司马懿碰一碰 看一看两个人到底谁更稳健! 如果侥幸能赢个一招半式,也不枉来这个时代走一趟。 另一边,在得知马谡并未继续攻打长安,而是回军来迎战自己,司马懿已是胸有成竹,他回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一半。接下来他就将利用手中十五万兵马,对马谡进行雷霆一击。 最后的决战时刻,就要来临了。 7017k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