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24 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第2/2页)
不住马谡。但眼下长安周边除了郝昭,也没有太能打将领。 只能死马当成活马用了。 太和五年,八月初一,马谡兵进周至县,与魏将郝昭隔城相峙,双方点兵斗将,开始了关中攻防战。 与此同时,陇右战场,诸葛亮命上将魏延领兵三万,以吴懿、邓芝各领一万兵马作为侧翼,出兵夏侯霸镇守的上邦。 诸葛亮则亲统五万精骑,以赵云为先锋、姜维、赵广、戴凌、费曜、麴布为卫将,进军司马懿驻守的冀县。 司马懿亲领七万余众,屯兵冀县城外,陇右之战打响。 得知诸葛亮举十万大兵分两路来攻的消息之后,部分将领非常惊慌,认为蜀军兵强马壮骑兵枪长马快,骁勇善战。应该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先挫动其锐气,然后寻求决战,否则将难以抵挡蜀军的进攻。 对此,司马懿表示:“战与不战,决定权在我而不在彼,尽管诸葛亮兵强马壮,但我必将使他们的骑兵毫无用武之地,你们就等着胜利的捷报吧!‘ 在鼓舞士气、稳定军心的同时,司马懿随即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前部署: 第一,命司马昭镇守冀县城、兼领诸将及文官,加强内部控制。 第二,自己率领诸武将及数万大军驻扎城外,以成掎角之势。 第三,命令陇右地区前线各部坚守城池,不得贸然与蜀军交战。 很快,诸葛亮大军赶到冀县城外,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 期间互有攻守,卧龙频展妙计,家虎死守不出。 另一边,魏延催军连日攻城,不克。 战局焦灼难分。 转眼相持月余,已是八月深秋,诸葛亮得知,东吴军队都在向江陵一代集结,顿时大惊失色。 见众将不明缘故,诸葛亮解释道:“陇右地势崎岖不平,河道山岭纵横,地域辽阔,如果司马懿各部据险而守,我军取胜的难度不但会增加数倍,且必将耗时漫长,短时间内解决不了他们。’ “如今魏军主力被吸引至此,战局焦灼,正是东吴北伐之良机,可东吴非但不往北用兵,却聚兵马于江陵,如此异动,我心不安啊。” 赵云进言道:“丞相,目前我军另一主力已经占据一半关中,阻断了长安与陇右的粮道,而陇右魏军却死守不退,似乎并不担心关中有失,这其中着实蹊跷万分。” 姜维思索再三,不确定的问:“莫非东吴又欲背盟’ 诸葛亮点点头,这个“又”字,已经道明了东吴鼠辈是个什么货色。 这场伐魏之战打到这个阶段,蜀汉已经全方位占据优势。 但是,这场战争越打下去,诸葛亮心里越不踏实。 因为吴国此刻太安静了,安静到让人害怕。 虽然诸葛亮在永安和巴东部署了超过三万兵力,但是这点兵力对于防守整个吴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驻守永安和巴东的四大守将胡济、马忠、张翼、辅匡才能一般,绝非陆逊的对手 诸葛亮甚至可以想像,东吴此刻按兵不动,并不是在顾及蜀吴联盟是否会破裂,而是在等-个更好的下手时机。 思虑再三,诸葛亮不得不放慢攻势,命令姜维、吴懿率领步骑一万人前往巴东、永安。同时传令马谡,加紧关中攻势,迫使司马懿退兵,让出陇右。 九月初,关中战场。 马谡见周至城坚池深,郝昭麾下两万多兵马军容严整,急不可下,便率四万蜀军主力绕开周至,北渡渭水,攻下兴平、永寿等地后,再渡河南下,兵临长安 一时间,情况万分危急。 虽然长安城中魏军超过五万,但慑于马谡威名,竟无人敢出城一战 郝昭一看形势不对,长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情急之下立即率军回援。 在数次与马谡交手的过程中,郝昭深切的知道,马谡诡计多端,虽不喜欢硬攻城池,却善于诈城、偷城。 所以他除了回救长安,没得其他选择。 不料,这边郝昭方行到半路,便被蜀军迎头截住。 双方在长安城西五十里在大战一场。 郝昭身先士卒,一面举着盾牌抵挡蜀军射来的弓箭,一边砍杀蜀军士兵,一边差人入城求援。 很快,曹爽领城中五万兵马赶来助阵。 双方超过十万人马在关中平原上血战连连,从上午打到下午,再到天黑,方才各退二十里罢兵暂歇。 这一战惨烈至极。双方阵亡士兵尸体堆积如山,血水汇聚成河,将渭水都染红了半边。这一战也是马谡第一次正面与魏军较量。 以前,他对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绞rou机式战争嗤之以鼻,只喜欢偷袭和弄计。 时至今日,却忽然发现,还是这种程度的战斗最能磨砺士兵,还是这种成程度的战斗打起来有血性,畅快淋漓,不负男儿本色。 天黑透的时候,战损很快统计了出来。 这一战,蜀兵阵亡了近一万人。 根据战场态势预估,魏军大约阵亡了一万五千人左右。 巡视营地的时候,马谡发现,虽然蜀兵阵亡了一万人,但剩下的三万士兵,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带着坚毅、带着杀气。 这让马谡一直坚持“偷袭”信念有所动摇。 或许,血与火的历练才是一支王者之师的正确打开方式 坦白说,如果不是诸葛亮催促,马谡断然不会选择这种直来直去的打法。 原因无他,士兵损耗太大了。 不过,如今形势已经逼到这个份上,也只有硬着头皮决出胜负了。 不出意外,明天仍会是一场血战 马谡打开光屏看了一眼自己的稳健点余额,忽然有了个一个成熟的想法。 7017k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