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4章:傅夺 (第1/4页)
权臣重生后只想搞事业正文卷第154章:傅夺儿子回来了,秦鹿这边也轻松下来。 多数时间都在撸猫,无聊了会出门转转,日子别提多逍遥了。 反观韩镜,刚打完仗,就是过年那几天休息了一下,之后却更忙了。 每天从睁开眼一直到临睡前,都捧着秦鹿的一些治国策略看个不停,同时还有很多的旨意下达各州府。 首先是曲辕犁正在加大生产量,力求在最快的速度全国普及。 还有造纸作坊也在南北各处增加到了二十多家,以保证天下读书人的需求。 沈颂进来后,看到韩镜正站在地图前琢磨什么。 “陛下。” 韩镜回过头看了他一眼,“先生,这一大块地是我们大秦的疆域,旁边还有那么大的地方呢。” 沈颂:“……” “我知道,这几年一直都在打仗,虽说折损的将士不多,可咱们大秦总人口不过两千万人,还是太少了。我可以等,等个十年二十年的,到时候人口说不得等窜一窜,到时候咱们把这片大陆都拿下来。” 沈颂无语,感情您这是想统一全球? 梦想是不是太大了? 可是再想一下,现在大秦战力逆天,打下这片大陆的难度似乎不高。 只是,疆域太过辽阔,恐管理起来难度极高。 单单是大秦现在的疆域,已经足够大了。 韩镜做到了自古以来从没有人做到的奇迹。 “先生来找我有何事?” “长安城的太学也该兴建了。”沈颂道。 韩镜倒是知道这个,目前天下人口不多,读书人有限,两所太学完全能容纳的下。 之后随着人口增加,再逐渐修建也不晚。 “按照汉州太学的规制来?”韩镜看向他。 沈颂:“……” 虽说汉州在建的太学真的很好很好了,可既然是天下中心,长安城的太学自然要更加的壮美才是,否则哪里能对得起长安城这个帝国首都呢。 见他不说话,韩镜了然,“去寻我娘吧,看她的意思。” 说的是什么,沈颂一脸挫败,“太后娘娘不在宫中。” “不在?”韩镜微楞,“午膳后娘去休息了,不在寝宫能去哪里?” “不知道。”沈颂摇头。 他不是那种较真的人,也不是说汉州的太学不好,只是两地的太学总不能建成一模一样的吧。 不要求其他的雕梁画栋,起码里边的建筑布局得改一改。 莫敬山过年都没有回家,始终待在施工现场。 想想也是,他的族人几乎被带来了大半,莫家上下干脆留在工地过的年。 人不回来,他也没法找他商量。 而且就算是商量好了,也得找陛下定夺,万一陛下没瞧上,还得来回奔波。 不如直接找太后娘娘一锤定音呢。 此时的秦鹿在铁匠铺,将画好的图纸交给了铺子里的铁匠。 铁匠看过后,不解其意,“这位娘子,敢问这是作何用处的?” 秦鹿看着三个膀大腰圆的汉子,道:“能不能做。” “做是肯定能做的,不知娘子您何时用?” “半个月后我来看看,做的精细些,要求都在上面写着呢,识字吗?” 三个大汉摇头。 秦鹿将自己的要求和他们复述了一遍,支付定金后,悠哉离去。 ** 上元节,霸州早早就被店家把商业街给装点起来了。 而此时的霸州城门口告示栏,围着不少人。 “这上边写的啥?” “我看看,写的好像是上元节当晚不设宵禁,可以热闹一整晚。” “有没有宵禁和咱们干系不大,这么冷的天,看一会儿花灯得了,还能看一夜?” “你小点声,没见旁边有人嘛。” “你怕啥。” “懒得说你。” 说归说闹归闹,天色暗下来,街头巷尾的百姓逐渐汇聚在商业街上。 秦鹿裹着大氅,缩在某酒楼的三楼,俯瞰楼下的热闹景象。 旁边,韩镜和沈颂正在喝酒。 这也是韩镜此生第一口酒。 偶尔抬头看看母亲,她似乎有种百无聊赖的感觉,趴在扶栏边,好长时间都不动一下。 母亲今年三十多岁了,看上去却仍想二十出头的小娘子,岁月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而且她平日里的穿衣打扮很随性,从没见她正经的梳过妇人头。 时下女子,一旦成婚,必然会束起长发,以告诉旁人她不再是闺阁女子。 当然并非绝对。 可秦鹿不同,勤快些会让婉娘帮着细细打扮一番,大部分时间都是简单的披散着,通常只用一根朱钗在脑后挽一个发髻,没有任何其他的装饰物。 似乎没有任何的礼教可以束缚的了她。 “日后上元节可以作为一个法定节假日。”她懒洋洋的开口。 “这一日不上朝?”韩镜问道。 “嗯!”秦鹿继续说道:“还有私塾学生们的假期,年假从腊月的二十一二,一直放到元宵节后,大概正月十八开学。还有伏假。” “伏假,是三伏天放的假期?这个多久?”沈颂好奇。 “六七月,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她下巴藏在毛茸茸的领袍内,衬的一张小脸更加精致,“每月分四个周期,一个周期上五天休两天。” 韩镜觉得不妥,“娘,休息的时间太多了。” “之前的学子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是将一些学问揉碎了给你讲解,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凡事过犹不及,劳逸结合最好。” “你们也是。”她看向酒桌上的两人,“每日工作四个时辰,上五休二,各衙门做好排班调整,休息的那两日要留下当值的人手,轮换着来。” “身体是最大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来。” 说罢,秦鹿嫌弃的叹息一声,“今日是上元节,不谈政事,你们喝。” 现在各州府的官员还不够,可对于百姓来说,似乎没什么影响。 朝廷免了三年赋税,他们只需要弯腰种地就好,其他的事情根本波及不到。 很多店铺也开始用心的整理账目,倒是有人想在中间耍手段,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试图以抬高物价的方式赚取更多的钱财,可看到赚得越多,税收越多,最后算账的情况下,反而心疼的要命。 最重要的一点,你价格高了,百姓自然不买账,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关键官府对此也不断的上门盘查,从产品的质量进行比对,甚至都被罚了款。 偷鸡不成蚀把米,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