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八十三章 郭嘉的障眼法 (第2/2页)
…… 不得不说,这分明就是钻了白马之盟的空子。 高祖刘邦的本意是,只有皇室成员才能封王,只有足够的功劳才能封侯。 前者是身份血缘限定,后者则是功劳限定。 但刘备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足以卡一波bug。 就凭他那一身不知稀释了多少代的血缘,是根本不可能封王的。若是以功劳论,他就算立下再大的功劳,也只能是侯爵。 但两者若合在一起,那便有了封王的可能,而明面上不违祖制。 所以,这才是孔融先下意识出言反驳,而后又愣住的原因。 见孔融沉默,郭嘉再次拱手问道:“文举公以为如何?” 以功劳而封王……刘玄德倒是好想法。 孔融想了想,便开口说道:“以太尉之功,此事倒是可以为之,但只恐招来非议。” “文举公多虑了。”郭嘉却冷笑道,“我主为朝廷讨贼平乱,居功至伟,倘若如此忠臣却遭非议,那便是这世间最大的不公。 谁敢非议,谁便是乱臣贼子! 倒行逆施者,终将自取其祸!” 郭嘉这最后一句,不仅仅蕴含着警告的意味,更是一种势必要成就此事的决绝。 又是一阵沉默后,孔融抬起头,开口问道:“不知太尉将以何处为封国?” 虽然是郭嘉来找自己商议,但孔融已经默认了这是刘备的意思,当下便直接询问道。 问封国,等同于问封号,毕竟孔融在上表劝进的时候,肯定要在其中写明刘备的封号。 依照汉代制度,诸侯王以封国为号。也就是说你在何处立国,就得以封国的地名为号。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原本历史上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虽然名号上是汉中王,但封地可不仅仅是汉中郡一地,它囊括了巴、蜀、广汉、犍为四个郡国,可以说是把整个益州适合种植的平原盆地都纳入了囊中。 但如今刘备身在徐州,自然不可能将整个徐州纳为封地,所以郭嘉打算用一郡之地立国。 郭嘉停顿片刻,便开口笑道:“在下观齐地甚为富饶,且物产丰盛,正是绝佳的立国之地,我主在此立国,必然能福荫万代,文举公以为如何?” 刘玄德这是要进位齐王。 孔融心中想着,便点了点头道:“奉孝高见,太尉在齐地立国,必然能效仿齐桓尊王攘夷,匡正天下!” 对于孔融心中那点小心思,郭嘉也不点破,只是笑了笑便又拱手道:“既如此,那在下便静候文举公佳音了。” 只要孔文举肯率众上表,贾文和的三步计划,总算是完成了第一步。 郭嘉心中想着,总算暂时松了口气。 …… 十日后,徐州东海郡边境。 金秋九月,落叶随风飘零。 虽是硕果累累的收获之际,但周围吹来的凉风,也已经有了初冬的寒意。 从高密到郯县的路程并不是很长,纵然林朝没有刻意加速赶路,此时也已经隐约看到了远处耸立的郯县建筑。 自初夏开始用兵,如今又是半载时光过去,总算扫灭了袁绍,将冀州与兖州纳入囊中。 以如今青州的形势,估计最多两个月,在第一场雪落下之前,青州大地也能平定。 如此一来,麾下坐拥着青徐兖冀四州之地,林朝为刘备策划的大业,已经算是完成了一半的进度。 有道是万事开头难,可一旦踏上了正轨,剩下的事情就会变得简单许多。 这十天在路上,林朝并没有急着赶路,反而在欣赏沿途的风景,谋划着未来的方向。 首先便是官制方面。 当年初入徐州之时,手下控制的郡国不过四五个,凭借林朝与一众文臣武将的高效行政策略,自然能将地盘治理的井井有条。 如今骤然增加了三州之地,原本的一些手段就开始不适用了,行政方面的改革,也就该提上日程了。 不过好在林朝早有准备,之前设立内府之时,便有意侧重了职能分化方面,如今只需稍加改良便能推行下去。 其次,便是三州之地的人心收拢。 那些原本在袁绍、曹cao手下坐享一部分特权的世家大族,其本身势力庞大,又没有对抗徐州的倾向,如今面临着改朝换代,心中自然有些惶恐不安。 对于这类人,林朝尽量还是选择安抚,甚至必要时候,还可以派他们去制衡那些顽固不化的世家。 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天下的世家可不是这样。 有汝南袁氏这种妄图僭越的世家,也就有颍川荀氏这种胸怀理想,想要建功立业的世家,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全都一棒子打死。 再者,便是军队制度以及行政制度的改革。 绝对的权力,必然带来绝对的腐败!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成长为能吞噬一切的怪物。 因此权力必然也要受到监督,虽然目前徐州有师兄崔琰在负责监察百官,而田丰也时常狗拿耗子,举报自己发现的贪官污吏。 但,这还远远不够! 林朝的最终目标是,哪怕天子之权,也要受到监督! 他刘备宽仁爱民,但不代表他的后代会一直如此,所以一定程度的限制就很有必要。 但这是终极目标,也要找个时间和刘备开诚布公的谈一谈,不能一蹴而就。 现在要做的,便是先一步削弱军队中实权将领的权力,诸如关羽、赵云、张辽、林夕等独领一军的将领,手中的兵权都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最起码,不能让那些士卒只知有将军,而不知有主公! 想到这里,林朝忽然笑了。 要说削弱权力,好像自己的权力才最应该受到限制…… 最后嘛,才是林朝此次回徐州改革的重点,那就是在四州之地大规模开设学堂,免费招收适龄百姓人家的孩子进入。 如此只需数年,世家垄断官场的局面就会大为改善。 十年后,这一批出身最底层的读书人出仕之后,现行的察举制便名存实亡,届时便有了科举制度的生存土壤。 如此,盘亘华夏大地数百年的世家大族,便敲响了灭亡倒计时。 当然,此举必然会招来世家大族的激烈抵抗,不过林朝也早已做好了准备。 自古大道之行,莫问凶吉。 这件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那就有必要去做。 至于成与不成,全看天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