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卷末小结 (第1/2页)
,这个三国很核理 一 结论。 第二卷终于写完了,能松一口气了。 别的不说,这一卷的质量,个人感觉比第一卷好了那么一点点。 嗯,给了五十九分吧,差一点就及格了。 想写的东西其实写出来了,只是碍于老于的笔力,有些地方还显得过于粗糙,这点以后会慢慢努力。 还有就是篇幅所限,没办法铺垫的太长太细,收尾的时候自然没有畅快感。 这个老于也没什么办法,网文就是这样,铺垫的太常,很可能铺垫时期读者就跑完了。 当然说到底,还是能力不足,望诸位谅解。 二 道理。 这一卷有一个章节,写得是各人眼中的道理,其实最能代表老于对那个时代的看法。 李儒眼中的道理,是还报有凭,也是老于最喜欢的四个字。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是天底下最朴素也最为普及的道理。 仅仅八个字,却代表了数千年以来,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念。 在李儒看来,这大汉的世家欠他的,要还!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本就没什么好说。 因果报应,本就是天理循环。 天若不予,那他便自己来取。 老于的大伯,也就是老于父亲的亲哥哥,家中排行最大,今年六十多岁了,但是可以称得上是晚景凄凉。 和妻子争吵多年,儿女对他不管不问,孤零零的一个人,每逢中秋过年,几个姑姑都感觉他很可怜。 但是老于却认为他没有任何值得可怜的地方。 倒不是说老于无情,只是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他早年间东奔西跑,去过全国很多地方,虽然没有伤天害理,但是对家里却少有贡献,对子女的教育的很缺乏。 那数十年间,他可谓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甚是潇洒。 而现在,自然到了他付出代价的时候。 他若不晚景凄凉,对那些年轻时便辛辛苦苦置办家业,为儿女cao劳的人,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人家辛苦半生,你潇洒半生, 到老了,凭什么跟你落得一样的下场! 这就是,还报有凭! 刘备眼中的道理,是尊严,是功名,是大业。 刘备早年为游侠,年少意气者争相投奔,自然把尊严看得极为重要。 丁原不给他面子,他马上予以反击。 董卓哪怕没怀好意,但只要明面上以礼相待,他也客客气气。 这就是尊严。 投奔他的人,他率性坦诚,只为使人与他共谋大业,是以刘备麾下之人,多是一群理想主义的人。 为了聚集这群人在身边,刘备几乎任何代价都可以付出。 这就是他能成就功名大业的道理。 至于林朝,林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公平,太平。 一年的时间,从中山到雒阳,林朝不知不觉间,也改变了很多。 从最开始只想报个大腿乱世求存,到现在心怀天下,想创造一个太平盛世。 他成长了,也快成熟了,手段自然也狠辣了一些。 面对郑玄,卢植等前辈,他可以谦卑有礼。 面对田丰,关羽等同僚,他可以耐心解释。 而面对刘宏,何进这等级别的人物。他们的性命在林朝眼中,与平民百姓,也没有任何区别。 每个人价值不同,但生命本身是平等的,这是林朝一直坚持的信念。 所以他毒杀天子毫无压力,包围雒阳,嘴喷何进也只当是寻常。 他想要开一个太平出来,任何人挡在前面,林朝都会想办法将之铲除,不管对方是谁。 施雷霆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就是林朝眼中的道理。 至于剩下的人,关羽,赵云等人的道理是建功立业。 荀彧,荀攸等人眼中的道理,是匡主济民,实现个人价值。 最不济,林夕也想着战死沙场。 都有道理,甚至这些道理都有道理,但是却导致了不同的立场。 从古至今,从未变过。 三 地盘。 选择徐州,其实不是最理想的开局地方。 但益州写烂了,江东都是带投大哥,荆州又不想去,本来暂定的地方就是徐州和青州。 最后想了想,还是选择了徐州。 至于为什么这么选,后面会写出来,原因也比较复杂。 这里先提及一点,那就是不能离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