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0章 孙承宗 (第2/2页)
。 就算不是孙承宗,赵知来照样恭维,也没什么损失。 现在对方不愿表露身份,那赵知来也装作不知道此事,这样反而是很好的机会。 借着谈论辽东,提起他的复辽方略,深入分析,肯定其战略意图,并对此推崇不已。 况且,赵知来并不是刻意奉承,后世不少赞成此点,他是明末伟大的战略家。 当然,扬名不只是局限战略,他还大刀阔斧处理边事。 历数孙承宗对辽东的整顿,诸如坚城堡垒、兵马疆土、火器甲胄等,为复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此来恭维一番,接近孙承宗,得到对方的赏识。 如若再向崇祯推荐一下,说不定会上升很多台阶。 赵知来计划先混朝堂,一直往上爬,等到总督一方,再考虑争霸天下之事。 所以孙承宗很关键。 不用怀疑他在崇祯心里的地位,这从孙承宗的经历可见一般。 赵知来陷入了回忆。 而老者确实是孙承宗。 孙承宗不知赵知来的心理,但见对方长久不语,明白他或已知晓自己是谁。 明白就明白吧,反正孙承宗不会刻意隐瞒,但总不能碰见一人,就自报家门吧。 孙承宗今天仅是一个爷爷而已。 只是看见赵知来,看见年轻,看见对方的干练,让他有感而发。 突然想起了那个年代。 还记得,孙承宗刚到辽东那会,关外到处风雨飘摇,明军节节败退,已无寸土可守,貌似大厦都要将倾,人心惶惶。 他曾迟疑过,曾后悔过,但都坚持下来。 因为他的身后是大明帝国,那里生活着万万千千无辜子民,倘若守不住北方门户,生灵必将涂炭。 到那时,万死都不能洗刷自己的罪过。 于是孙承宗夜不能寐,苦思冥想,定要破解当时的困局。 而从他自己的经历找到了答案。 孙承宗出生于保定高阳,这一块是蓟州防线的范围,从他记事起,游牧骑兵经常入侵京畿,周遭多地都被劫掠一空。 他就喜欢上看兵书,喜欢研究战争。 等成为秀才,孙承宗开始在外游学,这开阔了不少视野,让他对军事一途有了自己的体会,理论更加扎实。 而将所学联系实际要到大同之旅。 他早年当过家庭教师,后来,雇主被调往边地,赴任大同巡抚,孙承宗随同前往。 那里是不一样的世界。 五年时间,孙承宗直面血腥残酷的战争,对战争了解更进一步。 那些日子,他仗剑游历边塞,到过飞狐关、白登山,走过纥干、青波故道,行遍周边军事堡垒,实地探访要害之地。 结交英雄豪杰,与戍将老卒促膝长谈,可谓相与解裘马,贳酒高歌。 因此,孙承宗对鞑虏了解颇深,又深入边事,获得不少实cao。 再往后去了辽东,运用积累的经验,改造那一片土地。 天启元年,后金相继攻破多座城池,辽东情势危如累卵,而孙承宗督师辽东四年,巩固了山海关,收复宁远,开疆扩土四百余里。 期间,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招练兵马十一万,制造甲胄、军械等多达数百万,屯田五千顷,年收入十五万。 就在辽东那块土地,功绩如此彪悍,很难找到出其右者。 所以,天启一直称孙承宗为“吾师”,崇祯同样尊重有加。 时空似乎存在连线,赵知来同样回忆孙承宗的经历,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赵知来明白获得孙承宗青睐利于发展。 退一步说,就算孙承宗的策略存在时代局限,但整体思路没有问题。 如果让赵知来去继承其方略,以他的条件,必定会将其事业发扬光大,毕竟能从现代运送物资,就没有资源方面的掣肘,弥补了复辽方略之中最大的短板。 而且,凭借现代优势武装军队,胜利天平一定就此反转。 带队进入平原地带,都会碾压八旗骑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