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三章 大明北伐能成功,徐达是第一功臣 (第1/2页)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人界篇第一百八十三章大明北伐能成功,徐达是第一功臣有人又说,夸大了徐达的战功,其实不然。 ………… “夸大?” “徐达可能会夸大徐达。” 永乐大帝朱棣不免觉得有些好笑。 他在想,是什么人才会觉得徐达被夸大了。 就徐达立下的战功,足以支撑他成为华夏顶级名帅。 也可能只是因为他的存在感不如韩信、李靖他们高,这才导致世人觉得他沾了父皇的光? 朱棣摇了摇头。 事实上,他很清楚。 他的父亲,洪武大帝朱元璋能够灭掉蒙元,恢复汉民族政权,统一南北,建立大明王朝。 这其中,徐达的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哪怕过了百年,过了千年。 他的名字,都不应该被人淡忘。 徐达,大明军神。 这就是朱棣心中所想。 “若是朕的手中有徐达这样的人,朕何苦如此憔悴呢?” 朱棣叹了一口气,无奈说道。 ………… 天穹之上的投影在继续。 徐达被夸大了? 其实他的地位没有那么高? 不。 没有。 一点没有。 徐达配得上这份荣誉。 仔细想一下,古代华夏北伐,有多难? 可以说是难如登天。 强如卧龙诸葛、战神刘裕,都难逃失败的劫数。 但有一人逆天改命,打破了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他就是徐达。 ………… “对啊!这样子说朕就明白了。” 宋太祖赵匡胤恍然大悟。 他虽然没有经历过徐达这个年代。 他也没有见证过徐达的历史和战绩。 自然也就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 但是,诸葛亮他是知道的啊。 这诸葛亮,也算是一代神人。 还有刘裕。 这也是一代神人。 要知道刘裕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后功高震主,代晋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 刘裕诸葛亮都没做到的事情,徐达却做到了,这难道不能看出徐达的能力吗? ………… “徐达,不愧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由南向北征伐,实现南北统一。” “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更是位列开国六王之首,这样的人物,一生简直是传奇。” ………… 南宋咸淳三年,忽必烈下令蒙将阿术率十七万大军攻打襄阳,正式拉开了灭亡南宋的序幕。 百年后的一三六七年,朱元璋令诸将率二十五万大军将蒙古铁骑逐回大漠。 元朝自入主中原以来,皇位传至少年天子妥懽帖睦尔,也就是元顺帝。 他扳倒权相,恢复科举,蠲免赋税,意图励精图治,惜乎难挽狂澜,再加上天灾,致使元末群雄四起。 朱元璋便是元末群雄中的一个,而且还是笑到最后的那个,在文臣武将的匡扶下,他灭陈友谅、平张士诚,最后一统江南。 若论他麾下武将的功劳,排第一的当数徐达。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对手只剩一个——元廷。 元至正二十七年,自封吴王的朱元璋在应天发布《谕中原檄》以告天下,誓师扫荡胡尘,一统华夏。 而此时的元顺帝状态却截然不同,雄心壮志早被繁琐的政务和无解的乱局消磨殆尽,已不复少年时的锐意进取,沉迷于天魔舞和木匠活之中不能自拔。 该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准备北伐。 关于北伐的方案,副将军常遇春建议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 常遇春的想法可以理解,毕竟他是大明的猛将,可以说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他自然想要直接一点,直捣黄龙。 但常遇春所想的这个方案被朱元璋否定了。 副将毕竟是副将,想的东西不够全面。 要知道蒙古铁骑曾经横扫欧亚无敌手,而且元朝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屯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明军必然进退失据。 若真要这么做了,到时候的损失肯定会很惨重,甚至会将大军置身于一个危险的环境,这是非常不好的。 与常遇春的骁勇相较,徐达作为三军主帅,自然想的东西会更长远一些。 徐达的想法有他独到之处:。 首先,徐达资历最老能服众,而且善于调度大兵团作战,善待俘虏,瓦解敌军,秋毫无犯,百姓钦服。 《明太祖实录》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徐达和常遇春打败了陈友谅的一支部队,俘虏了三千多人,常遇春主张杀掉,徐达坚决反对。 徐达手掌刀兵,心怀慈悲,有仁义之师的风范。 即便从现实利益的层面来考量,不虐杀俘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瓦解敌军的军心。 从这件小事也可以窥徐达之稳。 据《明史纪事本末》载,朱元璋君臣敲定的方案也很稳:先取山东,再旋师河南,然后占据陕西潼关。 随便打开地图看看,就知道这个战略会让北平成为一座孤城。 这个作战方案最适合徐达来执行了。 徐达平时话少而思虑精深,用兵之道一如他的性格,平和中见韬略。 就像两个人下棋,你看他的布局很普通,但不知为什么,下着下着,你就劣势了。 北伐在华夏历史上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情。 东晋时的大将祖逖携精兵突入中原也就是类似的北伐。 不过,让今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虽然华夏历史上北伐的事例不胜枚举,但其中成功者,却少之又少。 如果抛去近代的话,那么北伐取得决定性成功的,仅有元末明初的徐达北伐之役。 这时便有人产生疑问了,为何徐达北伐能打破这种“北强南弱”的规律,并进而实现统一山河的丰功伟绩呢? 显然,这是需要我们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加以认真分析的。 蒙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