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荣大辱、大有大无的吴起 (第1/2页)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人界篇第一百七十二章大荣大辱、大有大无的吴起“吴起?” “这个人很复杂。” 大唐。 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房玄龄看到吴起的有关盘点视频,摇了摇头,并且叹了口气。 “我觉得,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人无完人,所以客观看待比较好。” “说到吴起,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吧,吴起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让人难以评说的人物。” “作为一个人,就从一般道德而言,无论如何,他都曾负有深重的道德劣迹,而做官之后,就官德来衡量,他又是无可挑剔的。” “要说吴起这种人,应该属于才能大于德性那种吧?” 房玄龄望着天空。 他似乎是看到了吴起的前世今生。 没有人能近乎完美。 每个人都有缺点。 对于吴起这等前辈,他首先是尊敬的。 评价他的前提,肯定是要客观的。 “正如司马光在评说人的才与德时所说的那样,说世俗的人不懂得分辨才与德,把两者混一块儿,通称为贤。” “其实才是德之辅,德是才之帅,德才兼备者是圣人,两样都缺者是愚人,德大于才者是君子,才大于德者是小人。” “如果按这么说,吴起似乎得算个小人。” “可在我房玄龄平心而论,春秋战国的两位著名兵家孙吴,比著述孙胜于吴,比武功则吴过于孙。” “后世史家和将领往往尊孙武而轻吴起,恰是不单爱才,又要重德。” “纵观千年的统军征战经验,军界公认仁信智勇严兼备,方具名将之风。” “我华夏虽有“谋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辩辞,但“孝”“德”从不属“小节”,这也是共识。” “为将帅者欲服众,仍需重个人cao守,必须全方位塑造良好素质。” “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吴起虽在华夏史册上留下供后人赞叹的武功,其为争功利不择手段之举,却应视为古代兵家遗产中的糟粕。”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不足一提罢了。” 房玄岭摇了摇头,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 另外一片时空,大宋的王安石看到吴起的盘点视频,和房玄龄观点就不一样了。 “此人可谓是人雄。” “虽然有些方面不妥,但从全局来说,他是成功的。” “他的理论,他的思想,也是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学习的。” “不应该对吴起有这么大的偏见才对。” ………… 吴起有多厉害? 公元前四百零九年,吴起率军攻占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就地设立西河郡,吴起担任西河郡守。 期间,吴起改革魏国兵制,创立魏武卒。 规定凡是能够身穿全副甲胄,执十二石之弩,背负箭矢五十,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魏武卒。 这么苛刻的条件选出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那么魏武卒的待遇自然也不同于一般士卒,一旦入选,全家免除赋税,还可以分到房屋和田地,所以,但凡有能力的人都想加入魏武卒。 魏武卒经过吴起的严格训练,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在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大小征战七十六回,大胜六十四回,其余不分胜负。 吴起带兵特别善于激励先进,鼓舞士气。 每次取胜召开庆功宴时,吴起就安排功劳最大的人坐在前排,吃牛rou羊rou,用银质餐具,越往后食物和餐具就越差。 阵亡士兵的家里,每年都会派人去慰问,如此这般,魏国的士兵都是卯足了劲,上了战场就拼命,争着立功。 公元前三百八十九年,秦军集结五十万军队,誓要夺回河西之地。 秦军来袭的消息传来,魏国士兵没等下令就已经穿好甲胄,要求出战,吴起挑选了五万精兵迎战。 在交战的前夕,吴起召集队伍说:“如果车兵不能缴获战车,骑兵不能缴获战马,步兵不能抓到俘虏,那么就不能算是立功。” 魏军士气高昂,结果,魏国竟然以五万的兵力击败了秦军的五十万人。 对于阴晋之战数据的真实性还得保持怀疑态度。 因为秦国在当时能不能集结五十万军队? 要知道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几乎打光了老本,才勉强达到五十万,阴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三百八十九年,秦国变法还未开始,国力也远不能和长平之战时相比,所以,五十万秦军有可能是记载错误或者是虚张声势的结果。 不论数据真假,阴晋之战都足以证明吴起的军事才能。 ………… “说的不错,吴起此人,差点将我大秦军队全军覆灭。” “此人,实在是厉害。” 始皇帝嬴政也忍不住称赞吴起。 要知道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实力可不弱。 秦军的战斗力也不弱。 吴起能打败秦军,创下如此战绩,也是非常成功的。 ………… “吴起?在咱看来,算是战国的一代天骄。” “用兵之神,各种兵法谋略,也是当时的顶尖水平。” “吴起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啊!” “不过可惜,光芒太盛必遭小人觊觎,魏国大夫王错便向魏武侯进谗言,引得魏武侯猜忌吴起,便将吴起召回,不久之后,吴起被迫逃离魏国,投奔楚国,为魏国军力衰弱埋下隐患。” “魏国也算是自己作的吧。” “有的时候,人真的不能太优秀,否则容易被人嫉妒。” “了却君王天下事,却不能为吴起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吴起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战国,战国……” 洪武大帝朱元璋喝了一杯美酒,感慨道。 ………… 吴起的一生,概括下来就是:大荣大辱大无大有大起大落。 战国时期数得上名字的学派,他一个人就占了三家——儒兵法。 论儒家,他的老师是曾子——地位不亚于孔孟的存在,也算是一代宗师。 论兵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