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45章 山海关下 (第1/2页)
文武失衡的后果。 永乐帝给了他当头一棒。 靠着一群武将,永乐帝掀翻了他的盛世美梦。 靖难之役后。 建文帝也有反思。 在历史上。 为什么只有汉以强亡? 因为汉王朝的剑始终够利。 即使汉已经老朽。 也始终手握锋利的宝剑。 陈原宏传他符纹修行法门。 要让他做一个万年帝王。 也改变了建文帝的心态。 他必须考虑文武平衡。 靖难之役的无奈。 建文帝不想再经历一次。 “今天就到这里吧。” 朱祁镇开口提醒道。 建文帝回过神来。 他点点头道,“如今敲山震虎的目的已达到。吴三桂肯定会加速勾结建虏。 我们只需等着建虏前来。 直接一战定乾坤。” 说着。 建文帝对耿炳文道,“长兴侯收兵回营。” “遵旨!” 耿炳文拱手道。 随着建文帝一声令下。 明军井然有序退走。 但吴三桂不敢稍有懈怠。 众将一番商议之后。 终究是同意跟建虏借兵。 崇祯十七年,十月。 建虏摄政王多尔衮誓师。 建虏倾巢而出。 凑足了十四万大军。 秘密开往山海关一线。 吴三桂也尽起大军。 通过欺骗手段,将所有卫所老弱都动员起来。 借口就是闹饷。 声言只要击退明军。 他们就可以获得欠饷。 理由很是奇葩。 但却非常的管用。 吴三桂手中有兵。 三万多关宁军精锐。 不是卫所兵能对抗的。 威逼利诱之下。 吴三桂终于拼凑够了大军。 总算是数量上跟建虏一样。 此时的吴三桂。 还没有到山穷水尽。 还只是在利用建虏而已。 心理上。 吴三桂还是想继续当明臣。 可惜大明的规则变了。 吴三桂这样做,本身就已经是自绝后路而不自知。 他想谈条件。 前提是能打赢崇祯。 这就是症结所在。 真当崇祯还是窘迫的皇帝? 同样面临政令不通的局面。 崇祯能真正调动的力量。 却是天差地别! 虽然陈原宏还在犹豫。 并未支持崇祯皇帝。 但建文帝一直在支持,情况也是一样的。 因为陈原宏在支持建文帝。 吴三桂永远想不到。 他的真正对手是谁。 也不知即将要面对什么? 吕布。 霍欣。 孟桐。 彭脱。 典韦。 许褚。 许定。 张辽。 甘宁。 卫嵩。 十名王级神将。 哪个都不是他能对付的。 如果没有变数。 即使建虏倾巢而出,也只是给五十万明军送人头而已。 吴三桂哪里知道这些! 不知死活地派人出关。 来给明军下了一份战书。 双方约战于关前。 长兴侯耿炳文出面。 替建文帝收下了战书。 并传达了建文帝的旨意。 “准!” 很快。 约战日期已至。 建文帝以耿炳文为帅。 平安。 盛庸。 两人为左右军主将。 率军先行。 此战。 由于建虏骑兵必来。 陈原宏率二十万铁骑为援。 建文帝。 朱祁镇。 全都亲临一线,先行迎战吴三桂和建虏骑兵。 陈原宏并未急着前往战场。 再说。 打仗又不是一味堆积兵力。 堆积的兵力太多。 也未必能完全展开。 吴三桂想击败建文帝? 基本就没有可能。 毕竟。 洪武帝的皇权正统太强。 当年的靖难之役。 建文帝若无洪武帝的限制。 永乐帝也未必能够得手。 等吴三桂不敌建文帝。 建虏骑兵出现战场再说吧。 “做好战备即可!” 陈原宏笑着命令道,“此战我军必胜,只须等建虏骑兵入彀。” “遵命!” 二十万明军铁骑齐声应道。 众将士备好战马。 就留在大营喝茶观战。 陈原宏径直钻进太师大帐。 同样跟众将聊天观战。 伺机出动给建虏致命一击。 “今天一战恐有变数。” 陈原宏对众将道,“多尔衮此人不逊于皇太极,是建虏罕有的几个聪明人之一。 你们准备好映照之镜。” “多谢渠帅提醒。” 吕布等人拱手谢道。 这话倒不是客套。 源初有一个奇怪的规定。 众人如果能映照到新能力。 在符纹生死战场兑换。 源初都会有最大的优惠。 哪怕是重复的新能力。 这个价格优惠依然有效。 陈原宏也是给众将发福利。 发完福利。 众将就开始观战。 大帐的中间。 一个立体的影像显现,显示出战场的具体状况。 陈原宏踩的点很准。 明军刚刚布好大阵。 耿炳文居于中军指挥。 四百门青铜战炮排开。 火枪兵足有三十排。 由于青铜火枪可上刺刀。 中军也无须长矛兵。 而是配置了刀盾兵近战。 整整三万的重甲刀盾兵。 全是九死一生的精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