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61 章 观影,请带纸巾 (第1/2页)
,从西海情歌开始的最炫民族风 见孙荣满意了,张羽和符海加班加点。 硬是不到一天把《懂你》录制完成。 抢在点映前交给孙荣。 如此高效率,孙导很满意。 五月十日,魔都犀浦昌荣影院,孙荣导演的新片《母亲》进行点映。 邀请各路媒体记者、影评人,足足几百多号人。 那家伙,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相当之热闹。 入场时,每人收到一包纸巾。 奇怪的举动,叫众人摸不着头脑。 “什么意思,你就拿这个考验我们广大的干`部?” “就是,内个干`部禁不起这样的考验?” 两句话说完,引来一片欢笑。 假若按照惯例塞红包,那也不能这样明目张胆地给吧。 什么时候,潜规则敢正大光明放到台面上来了。 如果昌荣敢,牛皮大发了。 很快,所有参加点映的观众便明白,为何会每人发一包纸巾。 在国内,所谓的发行前点映就是一种电影宣传推广的环节,主要用来造势。 比如请媒体、影评人和部分影迷提前观看,为正式上映打头阵。 某种程度来讲,说明导演和出品方对影片质量比较有自信。 希望通过这种提前点映做口碑场,保证公映后能延续良好口碑。 作为国内知名大导演,孙荣自然不缺乏号召力,基本上各大门户网站,各大娱乐媒体都派出了记者。 许多大V影评人,欣然前往捧场。 部分粉丝数量不足的影视人,更不惜拿钱从影迷手上买票,只为抢到电影的第一手信息。 “孙导几年磨一剑,不知这回拍出什么好片子。” 坐在最前排的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兼影评人小飞哥,眼神中的崇敬不言而明。 他是大夏最“专业”的兼职影评人。 然而他这个专业,是因为其他导演编剧等行当都干的一般般,与他的影评高质量相比,简直云泥之别。 “我们是期待孙导的作品,而外边不知多少网友期待你小飞哥的观影大作呢。” 旁边另一位微博ID毒舌影评的大V胡诌笑着道。 当年小飞自导自演一部《纯纯娱乐圈》声势浩大,结果被无数网友吐槽,票房评分双双垫底,最终收获被誉为年度最差影片的金扫把奖。 成就了最专业影评人的“荣耀”。 论导演和编剧,他只是小飞。 但论影评,大家都得尊称他一声小飞哥。 “孙导的作品值得我学习,我要努力钻研,争取吃透。” 小飞哥对旁人的调侃不以为意。 脸皮太薄,在娱乐圈可混不下去。 他憋着劲,要重新拍一部电影给自己正名。 “听说这部电影是孙导以他母亲为原型,特意拍摄的半纪录影片,放在母亲节上映。” “哦,孙导很拼呀。” 周围人得知这样的消息,惊呼不已。 看得出来,孙荣在《母亲》中倾注的感情,这是赌上了自己和母亲的名誉啊。 “开始了。” 电影开始,传来垂垂老矣的妇人虚弱的回忆之声。 一刹那把镜头拉回到她年轻时的那段艰辛岁月。 北风呼啸,冰雪覆盖了大地。 “开头简明扼要,主角清晰,环境渲染到位,只用几个镜头便把老人的孤苦表现出来。” 小飞哥暗暗点头,边看边做简要纪录。 大师就是大师。 各种情绪的铺垫运用娴熟。 陈香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母亲,有丈夫有孩子,生活不富裕却很幸福。 可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灾,让她失去了丈夫,让四个孩子失去了父亲。 家庭的重担,毫无征兆地压在了她柔弱的肩头。 失去了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生活变得困顿起来。 四个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更是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 为给儿女省一口吃的,陈香往往饿着肚子,把所有的爱给了他们。 干着最重最累最多的活,吃着最少最稀的饭。 睡的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干的比驴多,吃的比猪少。 每每收拾碗筷的时候,忍不住饥饿,拿起空碗在舔。 呜呜! ┭┮﹏┭┮ 观看到这一段,所有人泪目。 大部分人难以控制心中的悲伤情绪。 尤其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同胞,哭的稀里哗啦,一塌糊涂。 片子的中年女演员堪称完美,让人看不出有表演的痕迹。 绝对有类似生活经历,或者体验过。 呼呼! 小飞哥喘着粗气,胸口堵得慌,两眼泪汪汪。 他连继续简单记录都做不到。 脑海中只有刚才那个舔碗画面。 那一幕犹如闪电,嚯嚓一下,击中他的天灵盖。 令人魂飞魄散。 剧院里,不时响起轻轻的啜泣、抽泣声。 感动,实在太感人了。 “好惨的母亲,好伟大的母亲,导演太狠了。” 毒舌影评胡诌擦着眼泪,忽然责怪孙荣的残忍。 竟然将这样的残酷血淋淋暴露在人们的眼前。 “明明碗里什么也没剩下,陈香能抵挡住所有的苦难,却抵挡不住本能的饥饿。 致敬一位世间最伟大的母亲!” 小飞的心里当即树立了陈香最光辉圣洁的形象。 甚至有那么一瞬间,他有起身离开的冲动。 因为他不忍心继续观看下去。 生怕后面还有悲惨的故事发生。 “陈香已经够惨了,能不能别这样虐心。”附近有人在低嚎。 “下次我再也不来看孙导的片子了。” 有的影迷难以接受,心情十分低落,难过极了。 故事的走向,仿佛是一出未结束的悲剧。 流言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