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88 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夏台出来挨打! (第1/2页)
大象台的元宵奇妙夜火了。 一夜之间火了。 火的很突然,让人没有一丝丝的防备。 张羽点燃的这根导火索,不料却引爆了整个大夏的文化界。 很快,大夏日报社,这家被外界戏称为二流报社的权威媒体,也专门发表了一篇评论。 文章的字里行间,全是溢美之词。 “这次《元宵奇妙夜》是元宵节特别节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元宵晚会,却比传统的晚会形式更能增加元宵佳节的节日气氛,这种形式首先就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制作团队敢想敢为敢于打破常规必须值得鼓励! 整个节目节奏明快,毫无尿点,非常符合当下喜欢刷视频的年轻人。 不需要拿这个节目和传统晚会去对比,这就是目前最潮的元宵节节目! 大象省,真中!” 中! 一个“中”字,其中饱含的褒扬意味无须赘述。 大夏的许多国家级媒体,后续纷纷跟进。 还有大夏通讯社,同样长篇累牍地报道了博物馆元宵奇妙夜。 值得关注的是,文章里还特别引用强调了大象台艺术总监李暄的话: “当我们的节目深入到老百姓的心中,做出了他们喜闻乐见甚至愿意在网上传播的节目,实际上我们就找到了最大的流量。 或者说我们找到了春晚下一步或者将来的发展方向,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目的,我们的创作,应该遵循观众的意志,想他们所想,说他们的心里话才能走到他们的心中去。” 这是一记无比响亮的耳光,给了那些持有“流量至上娱乐至死”观点的人当头一棒。 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大夏通讯社不仅深入剖析了奇妙夜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还把整个节目上传到了外网。 作为宣传大夏文明,弘扬大夏文化的优秀作品,向全世界展示。 有了这两家大夏权威媒体的引领,舆论的基调已经定下。 网络上充斥着无数的赞美,水友们看的津津有味。 “奇妙夜牛比(破音)!” “这场晚会让我知道了一件事:晚会不一定非要明面上的主持人,赶工出的作品一样好看。 只要用心就能出好作品,虽然时长有点儿短,但是正应了那句老话‘浓缩的才是精华’。” “晚会我完完整整看了三遍。” “已经看了5遍,太短了。看不够,根本不够看啊!” 有的人觉着不过瘾,开始认真拆解其中的细节。 比如某件文物的历史渊源,背后有怎么样的故事等等。 掀起了一股历史热文化热。 然而此时,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网友们说的热火朝天。 但除了大夏日报、大夏通讯社、大夏网等主流媒体进行关注报道外,作为以往宣传的主力大夏电视台,却罕见保持了低调。 只是在午间新闻等一些不显眼的节目,对奇妙夜盛况一笔带过。 同时在娱乐圈里,除了少数艺人转发分享奇妙夜的信息,其他人都像哑巴瞎子一样,对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诡异的情况,让人嗅到了某种异乎寻常的气息。 当某位大夏台的主持人,在微博上内涵奇妙夜抄袭大夏台的某档文宝节目。 许多网友怒了。 仿佛找到一个宣泄口,把愤怒全部爆发。 “我他妈实在要骂娘了,奇妙夜靠实力出圈,没有其他的媒体宣传,想想就觉得寒心。” 反观今年大夏台的晚会,不去宣传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反而跑去“借鉴”外国文化。 可悲,可怜,可叹!” “大夏台属实双标,一边指责流量,却自己创造流量,恰流量的快钱。一边对奇妙夜默不作声,还说是抄袭,我笑了。” “别说宣传了,还有人捂着不让看呢,生怕别人知道了。” “补充一点,而且有人在拼命压热度,搞限流。” “恶心,太恶心了。” “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办的是啥玩意。” “人张羽都大大方方承认奇妙夜更好了,你还搁着装尼玛呢。” 愤怒的网友开始把矛头指向大夏台。 并且集结在它的微博下。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配和奇妙夜比吗?” “我刚看了你们的元宵晚会,讲真,挺好的。舞台酷炫,节目紧凑,主持人水平也不错。 最重要的是,我想说,每个演员都辛苦了,谢谢大夏TV,谢谢一众演员们的辛苦付出。 非要说有什么建议的话,不想办可以不办。” 这一条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