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4章:赵泰:感觉被占了大便宜 (第1/2页)
,从提AK47到三国种田开始 罢官这股浪潮跟赵泰他们想的差不多。 整个常山郡的官员直接去了九成以上,这就跟一个人身上的骨头,没了骨头支撑那人就废了,跟一摊活着的rou没两样。 旧骨头没了,当然要用新骨头接上,原先的数十个人一朝出人头地,把将要生乱的常山郡给撑了起来。 又有军队在侧管控地方,这才算是将整个常山郡掌控在了手中,之前也是掌控,但却跟全是自己人的掌控程度不能比。 怪只能怪世家给了赵泰成长的时间,否则他想做到这个地步也只只有实行军管这条途径。 “世家,真是善解人意,大好人啊。” 说是这么说,但赵泰动起手来可一点都不会客气。 何况能做到这一点跟他发达的通迅系统分不开,要是没有这种顷刻间就知道各地动向的通迅系统,这么玩赵泰早就废了,有军队也不顶用。 想想今天这个县集体罢官,让管理系统瘫痪,他要重新任命官员的话得先收到消息,再把消息传回去,来回少说要一天一夜,更远的时间就越久。 那明天别的地方又罢官,后天呢?如此往复只会让赵泰疲于奔命,杀人都解决不了问题。 皇权为什么要依托于世家,依托于士人,那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跟通迅和知识不能普及有相当大的关系。 最关键的还是通迅,没有这个先决条件,赵泰准备再充足也不敢跟世家对着干,说不定早就妥协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赵泰入主常山郡后世家才不敢妄动,不然以他们的手段控制住城池还不是简简单单,即使城里的军队是赵泰的也不过是多废些功夫。 反正只要做得速度够快,赵泰就反应不过来,除非跟世家交好才不会出现这种事。 没有这些优势还搞革命?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情,单纯的穿越者也不行。 “主公,常山郡算是稳了下来,但这招贤令却跟我等想的情况不一样。” 齐周,夏侯兰,王翠,郑琛,尤阚他们现在身兼至少三个职位,因为对一个郡的官员体系来说,除了郡丞跟主簿,其他各职官员有十五个之多,还不算各官员所管事务内应该配置的吏员。 吏员好办,高级一点的需要识字能协助处理事务,完成交待下去的任务,低级一点的识不识字都无所谓,也就是打下手的而已。 只要把领头的主要官员解决,以赵泰在军中实行教育的制度,从军队里挑些人出来又不是什么难事。 这就算是军转政,但还真别说,这类军转政的人用起来十分顺手,做事也不拖泥带水,唯一的缺点就是缺乏变通。 但这是缺点吗?根本就算不上。 所以对各地官员这方面,赵泰是可以做到不外求的,集体罢官对他的影响就跟被微风吹了一下,风过了一切照旧。 没有外人在场,王翠也走进了府衙高层议事之中,不过她压根就没说话,议事对她来说有没有都差不多。 她手里有几本厚厚的簿册,有户籍人口,有钱粮收支,有土地面积总计,有盐铁。 活脱脱的一整个大忙人,户曹史当然没那么多事,可要是加上掌货币盐铁事的金曹史和掌仓谷事的仓曹史,不忙都说不过去。 总之商量事情她就在一边狂按计算机,快不快乐反正赵泰不清楚,想来是快乐的吧,你看她按计算机按得多起劲。 人不怎么够用,齐周又跟他说招贤令跟想象中的情况不一样,难道还能是好事? “怎么个不一样?难道这时候还有人蜂拥而至?” “主公果然料事如神,各地的招贤馆臣门如市,自荐为官者还真不少。” 这跟赵泰想象的极端条件不一样,怎么就臣门如市了。 注意是臣门如市,不是门庭若市。 前者指奉承巴结者很多,后者是指热闹,那是两个意思,但齐周难道会连成语也给用错?那都白瞎了他读那么多书。 “为何会如此?” “因为主公曾言招贤令,唯才是举。” 赵泰懂了,这就是些德行有些欠缺的人,听到唯才是举能做官,那奉承巴结这样的事能做出来也不算没法理解。 这样的人当一些小官小吏还行,影响不是很大,管得紧一些也不怕他们行止不端。 要是当了官之后不改掉自身毛病,闹出乱子来砍死就行了,构不构成死罪还不是赵泰说了算。 “他们就不担心得罪了世家?” 世家的人不会在这时候来凑热闹,他们巴不得赵泰没人可用,哪会去应招贤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