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5章:这三家没签 (第2/2页)
的存在就是要指导百姓怎么收拾土地最好。 不说能完全理解,但照本宣科总得会,只有让百姓规范科学的耕种,才能让收成变好。 但这不是绝对,毕竟有些东西不是照着书本来就是最好,因地制宜很有必要。 据农田水利实务,只要应用得当,处理好并不难。 “主公放心,耕种之事有齐主簿亲自督促,王曹史更是寸步不离办事处,还有各县士卒从旁协助,绝不会出差错。” 这一点田豫很清楚,毕竟郡内重要公文都会递到他这里,每天处理的事不多,但都需要权衡利弊后才能批复,每一步都走得谨慎不已。 赵泰点点头,的确能看到官吏在到处跑,甚至有时候还亲自上手指导帮忙。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火焰升腾,那是在烧杂草,可以当肥料来用,即使这样得到的草木灰并不多。 但只要能增产,这个把农业刻在骨子里的民族就会去做。 这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可这还真不是。 在汉朝百姓就已经会使用土肥种地。 连厕所都跟猪圈等牲畜类建筑物相连,也就是连厕圈。 但这个时期用土肥种田地的方法尽管已经有了,最常用的就是厩肥,也就是猪牛马圈里的土肥。 平时往圈里扔杂草乃至是树叶,让牲畜踩踏变湿变烂后取出来堆着,可以用来给农作物当底肥。 此外还有蚕矢、缲蛹汁、骨汁、豆箕、河泥等亦被利用为肥料,这时候的农业种植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落后。 只是想尽了办法,却还是种得多收得少,一方面是因为天气及土地的原因,一方面还是因为种子。 当看到那些百姓要么用耒耜翻地,要么就是以人力拉犁翻地的时候。 赵泰还是叹了口气,因为这怎么看都是落后,可又不得不这么去做。 “国让,你可知在井陉的煤,还有蒲吾的铁矿探得如何了?” 农具用的是木制品,或是骨制品,还是一锹一铲的翻土,赵泰看着都费劲,还极没有效率。 铁制品农具,这是赵泰接下来要下手的目标。 牛马这些牲畜不容易解决,但要是每家每户都有锄头跟镰刀,这种地效率起码能翻两倍。 在金属缺少的朝代,用铁来造农具给百姓用,肯定又会有人认为赵泰发疯。 拿来打造兵器盔甲都不够用,却用来造农具,那不是疯了是什么。 可赵泰偏就要这么干,他有更先进的炼铁技术,更要搞热武器。 那把铁用来造农具给百姓用算得了什么,有热武器的势力会担心铁落到百姓手里,然后被百姓打造成兵器盔甲造反? 别人本身不够用,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在其中,可赵泰不会。 这铁制农具他造定了,百姓要是过得好,农具不会变成武器,过得不好那变成武器只能证明这是应该。 听到赵泰问铁矿跟煤的事,田豫还真不知道,因为这事赵泰交给了齐周,也只有他最懂找矿的事情。 “这属下不知,文书也从未出现关于矿的信息。” “主公,属下知道一些,齐主簿曾说已经有了眉目,过几天就能确定位置,因为还没找到所以齐主簿并未告知主公。” 尤阚是主记室史,每天都要跟各种官员接触,齐周跟他提过一嘴,他这才记了下来。 “通知中济尽快吧,这铁矿有大用。” 众人只以为赵泰要用铁造兵器,也没想到造农具这个方向,毕竟这么奢侈的事情没人能干得出来。 “属下回去后便与齐主簿说一声。” 现在是一月中旬,到四月还有两个多月,农具肯定造不出多少,但只要造出来就可以慢慢在常山郡普及。 原本像锄头或镰刀,在汉朝是有的,只不过因为缺金属用得起的人很少。 即使世家也用不起太多,还只能偷摸着用,盐铁专营可不是光说说那么简单。 哪怕这汉末管理没那么严格,不过只要制度存在一天,就没人敢明目张胆的弄,除了赵泰这个谁都不敢管的。 一行人走走停停,当赵泰看到一块地里有牛在犁地的时候,再对比费力翻地的百姓,心里滋味难明。 “主公,这是何家的地,原真定县丞何扬的那个何家。” 熟人的名字,要是周平不说这么一句,赵泰还真想不起来何扬这个人。 “何家签没签字据?” “禀主公,没签,不止何家没签,连田家方家都没签,因为这事郡内世家还痛批了三家一顿,还因此把三家孤立了起来。” 这三家竟然没签,出乎了赵泰的意料。 还被孤立了起来,赵泰到是好奇这里面的出了什么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