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五章 文渊阁,话论贾瑛 (第2/3页)
话了,我看他那样子,到不像敷衍支应,你也说了谷廪仓那个人为人谨慎,眼下这档子关口,他又如何会分不清轻重缓急。”傅东来皱眉道:“什么意思?”“听说户部那边正在查账呢,杨仪主理户部多年,这其中多少事项都经他手,旁人根本不敢过问,此中有多少亏空,谁也说不好。”傅东来面色变了变,这些日子忙着应对叛军,险些忘了这茬儿,想着有长声一叹道:“老夫也有责任,本以为杨仪会是支持新政的,所以......”叶百川抬手打断道:“东来公,人非圣贤,就不必自责了,杨仪的事情咱们谁都没有看出问题来,你我一心扑在新政上,人家却在背地里窜谋,你我又不是神仙,先知先觉。我已经叮嘱了谷廪仓,此事不要声张,好在朝廷的财政比往年恢复了不少元气,等今后再补上就好。”傅东来听罢,也只是默默点了点头。他明白叶百川的苦心,一来杨仪的事情涉及到天家,传出去有损皇帝威严,二来则是为了他,毕竟户部的大权实际上还是掌握在他手中,若无他的首肯,杨仪多少会受到一些限制,而且那些有心挑刺儿的,可不管是谁捅出来的窟窿。虽说这二年新政顺利不少,可不代表朝中就没有反对的,只是那些反对的声音,都被新政的大潮盖过了而已,若借此挑起朝堂争端......傅东来将刚刚顾春庭誊抄完的折子递给了叶百川,道:“你看看吧,这是我刚才拟出来的。”叶百川打开后大致浏览一遍,看到末尾的数目,鬓间平添几根白丝。“兵部侍郎跟我说,他向贾瑛讨要辽东叛军的那数万匹军马,贾瑛顾左右而言他,于是便找到了我这里,想让我绕过贾瑛给备倭兵下令,可等我到军营问过之后才得知,那批战马连夜就被贾瑛运走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则是在水师手中,我看想要讨回来......难。”“贾瑛这是什么意思?”傅东来看向叶百川说道:“那可是五六万匹军马,那么大的数量,他能运哪儿去?还有,你直接给水师下令,让他们交出来,戚本行难道还敢违抗不成?”“我猜应是运往蓟州马场了,直隶附近,也只有边镇的马场才能容得下那么多军马,蓟州还有备倭兵的一万大军,朝廷鞭长莫及,只能发个文书,可下边儿会不会照办那就两说了,贾瑛大概早料到了这一步。”“至于水师......”叶百川苦笑一声道:“先不说那本就是水师的战利品,军中征战所获武器装备,通常都由他们自己处置,这也是常例了。我下令倒是没问题,可那些立下平叛之功的官兵们该怎么想?而且,当晚我只接手了备倭兵大营的军权,水师的虎符还在戚耀宗手里,除了贾瑛的将令,谁说话都不好使。”他倒是能再向皇帝讨一份旨意,可昨晚已经确认了贾瑛所行之事有据可查,今日赏功的圣旨都发出去了,再谋人兵权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内阁还要脸。傅东来道:“那就以内阁的名义发一道令,只说借用,随后归还如何?他们是水师,难不成还能将战马运到船上不成,这分明就是借口。”“人家就是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当初贾瑛南下组建水师,那时朝廷一穷二白,只能允他在江南自筹军费,兵部贴补一部分,这会儿朝廷反倒从他们嘴里讨食,若真这么做了,那内阁的名声在军中可就真被踩在地上了。”叶百川面露无奈。朝廷之所以能号令地方,除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还有朝廷自己树立起来的威信,这种威信是相互作用而来的,一但朝廷自己都不要脸了,那地方对朝廷的敬畏也就澹了,这就是人们平常为什么一直强调的什么事都要照着规矩来,没了规矩,天下也就乱了。“他贾瑛是臣,江南水师不是他自家的私兵。”傅东来不悦道。叶百川放下手中的茶杯,说道:“这话还真说不着,水师是人家一手组建起来的,海关衙门是人家提出来的,当初朝廷要收回,人家也没有丝毫不舍和推脱,还极为配合帮杨佋在江南站稳了脚跟,你还能要求他如何?这会儿是朝廷自己求到人家头上,把水师的大权交到他手中,从头到尾他可向朝廷提过什么非分的要求?”傅东来不满的看了叶百川一眼,道:“这会儿你怎么还向着他说话。”叶百川摇了摇头道:“非是我向着他,只是就事论事,这也恰好看出了他的聪明之处,什么都不争,到头来哪样都没落下。”“东来公,我们得改变对贾瑛的态度了,他已经不是三年前那个刚刚入仕的后进晚辈了,冯恒石这次算是捡到宝了。我知道你心中还是对他寄以厚望的,屡次压着他的功绩,不就是担心他将来封无可封,为人忌惮甚至于走错了后路嘛。”傅东来点点头道:“他刚入京那会儿,老夫同他有过一番长谈,他确实比大多数人有远见,最重要的是他对新政的态度是支持的,这点老夫也曾怀疑过真假,不过这些年下来,他的所作所为,老夫还是认同的,与勋贵之间也并非完全沆瀣一气。他有公心,可如今看来私心也不小。”“你我都老了,总要考虑后继之人,继续为大乾这辆大车牵马坠蹬,当年的恩科取士不就是为的如此嘛。可他若走的太高太快,将来这朝堂上,能比肩他的却熬不过他,能熬得过他的却没能力牵制他,一匹烈马没了缰绳,只怕是要......”“妨主”这两个字傅东来没有说出口,但两人心里都明白。叶百川也极为赞同的点了点头道:“东来公也不要太过强求,这世上几人没有私心的,不为利也为名。该压的你也压了,可结果如何?”“照我看来,与其压的太狠,反恩成仇,不如顺其自然。至于东来公所担心的事情......我看斯年就很不错,为人沉稳勤勉,遇事少有牢sao,能沉得下心,有静气,将来是个能担大任的材料。”傅东来明白叶百川话里的意思,只是摇头摇头道:“如果只是让他为新政护持,老夫倒不担心,只是这个孩子太过老实本分了些,说难听点就是有几分愚性,想让他来牵制贾瑛,难。”叶百川回道:“我倒不这么认为,‘愚’点未必就不好,公私从来难两全,也唯有愚人能守得住清贫,持得了公正。你我不是为贾瑛培养一个对手,而是为大乾培养一位良才,如他们能同舟共济最好,但有其中一个有违入仕初衷,只要公心常在,自然会有另一方来牵制。”“我知道他们二人私交不错,大有惺惺相惜之象,可世间事谁能说的清楚,你我这一路走来,多少曾经志同道合之人倒在了半途,渐行渐远。”傅东来点点头,看上去很是认可。对于后继者,傅东来不是没有考量,甚至他很早之前就在着手,古今以来,历朝都不乏有大刀阔斧的维新之辈,远自汤武始,后有商君董子新莽,近数百年来,赵宋同样不少这等人物,可大凡能够遗泽后世的,都是早早培养好了后继之人,否则一朝朝变,过往种种荡然倾塌。只是他对于叶百川如此看好傅斯年却不甚认同,知子莫若父,自己这个叔父和父亲也没什么区别,那孩子太老实了,并非傅东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