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3章 全國高考滿分狀元(7) (第1/2页)
虽然林灰已经决定要对workflow这款软件进行内测。 但摆在林灰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 林灰应该去哪找内测人员? 这原本不是一个问题的。 按林灰以前工作时的一些经验,所谓的α测试基本都是由公司内部员工顺带兼职了。 很少出现专门找人测试的场景。 但现在林灰只是一个光杆司令而已。 他该去找谁来来进行内测呢? 林灰还真没想到他居然会卡在软件开发流程中最后一个步骤上。 确实是最后一步了。 涉及到一款软件的内测其实已经是一款软件临近上线之前的一个程序了。 一般来说一个蘋果手机应用从开发到发布的流程: 无非就是先对需求进行分析。 所谓需求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可行性评估。 毕竟一个项目最开始的时候项目可能只是一些抽象的想法。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想法进行讨论,研究。 涉及到具体的研究过程,可能需要开发人员将想法一步步拆分,细分。 将笼统的想法分解成一个个明确的需求功能点。 需求分析结束之后,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 通过市场调查,来进一步衡量先前分析出的需求是否具有普适性。 之后开发人员才会正式进行App开发。 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软件开发时。 敲代码的可能是两拨人。 其中一拨人是专门负责UI开发的。 另一拨开发人员等拿到UI设计图后根据各个UI界面效果图进行功能和界面再进行的开发。 不涉及技术难题的情况下,具体开发一般不太复杂。 这只是一般情况。 涉及到一些需要交互的场景依旧十分麻烦。 很多在普通人眼里很容易实现的功能实际上非常难办。 在App开发完成之后,就进入了项目测试阶段。 测试人员对整个App进行测试,以期发现程序中一些问题。 这个过程一般要求开发人员需要同步调试测试人员发现的问题。 而测试之后再经过调试的应用基本就可以正式上架了。 这只是简单来讲。 涉及到像天狗啊、某音啊之类的大应用。 测试是件极其麻烦的事情。 首先要做的是产品流程测试。 该阶段的测试一般由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一起完成。 按照产品逻辑连贯性挨个测试每一个功能模块是否可以流畅使用,尤其是一些核心功能点是否已经实现。 这个测试重点在于测试软件的功能需求。 这轮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功能是否有无法使用或是有遗漏的情况; 界面是否错误?输入和输出是否正确? 数据库访问是否有短板? 初始化和终止错误等功能方面的问题。 完成开发人员的第一轮功能逻辑测试后。 接下来就是搭建测试环境供给专业测试人员进行下载测试。 有些团队是通过公司其他部门人员来进行测试。 通常是产品经理,公司高管,大boss或其他人员。 只要不是公司高管测试都好说。 啥也不懂还喜欢改需求,离谱。 产品经理起码懂点,大boss基本也是技术boss,不可能瞎改需求。 至于说其他人员,其他人员一般没发言权,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不管哪些人来完成测试,这个过程的测试行为也是需要进行量化。 不量化的测试没意义,只有量化才能真正体现测试结果,保证软件质量。 完成以上两项测试工作后,此时便可以寻找一些小范围用户,在小成本下进行目标用户测试。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好相应的测试准备,一个是测试结果回收渠道,常见的渠道有调查问卷,软件问题反馈渠道、用户交流群等。 这最后一个环节也通常被成为灰度测试。 不过以上流程只是一些涉及到较大型应用的测试流程。 像林灰现在搞得这个软件根本不需要逻辑测试和下载测试。 直接进行灰度测试就可以了。 涉及到编程逻辑之类的问题,这个林灰要是都做不好。 也别搞IT了,直接养老就可以了。 涉及到workflow这个软件的内测,跟游戏的内测还是有不小区别的。 作为一个蘋果软件workflow的内测尤其麻烦。 麻烦主要麻烦在软件分发上。 蘋果手机应用不像安卓应用那样可以“随意”分发。 林灰一度怀疑蘋果创始人有着极强的cao控欲望。 总之涉及到蘋果的一切都有着无穷无尽的规矩。 别的不说,蘋果手机就连测试也都是条条框框给你限制好的。 具体到蘋果手机软件该怎样测试呢? 测试的时候最重要的问题是对待测试软件进行分发。 换言之就是你得把需要测试的软件分发到测试人员的设备上。 从前世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