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四一、出差【十七】 (第1/2页)
要说林叶知道那么多诗句,并不是因为她特别爱读诗,只是因为她记性好。她告诉穆林,这也是她的勤能补拙的成果。 “你这学神级别的,还有拙?还要勤补?不信!”穆林完全不相信林叶的话,他可是亲眼见证过林叶那从不复习的学习态度。 “你别老神、神、神的。就算真是神,也是有弱点的,譬如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还有宙斯好色,赫拉善妒,赫尔墨斯狡猾,哈迪斯爱好绑架……” “停!你说哈迪斯啥?爱绑架?” “是啊,老婆不就是绑来的?” “呃……好像的确是绑来的!”穆林挠了挠脑袋瓜子,“这希腊的那些神都是事儿多的近亲!我们能别用这些事儿妈举例子吗?看看我们华国的神,多知书达理?” “也不全是。” “怎么又不全是?” “没事儿放狗咬人,绑架自己老妹的二郎神,知书达理?” “我说叶子,你能不挑我刺吗?” “呃……我们是不是偏题了?”刚刚讨论的是为什么林叶会知道那么多古诗。 “我们不是经常跑题吗?主要是你太会扯皮了!” “我?你确定?”林叶觉得穆林这就是明晃晃地推卸责任。 “哎哟,别计较那么多,赶快回答你要补什么拙的问题。” “修辞手法。”林叶回到正题,“你也知道我对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和夸张,掌握得不太好。” “嗯,这我知道,每次我一用你没听说过的,你就怀疑我逻辑有问题。” “嗯,古诗有很多特别夸张的比拟和修辞,我小时候读古诗,就是四个字:接受无能!让老师特别头疼。” “怎么个接受无能法?” “就比如你刚刚哪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小学老师让我们写读后感,我想了老半天,就写了四个字:好快的船。” “啊?哈哈哈哈!你笑死我了!好快的船!好快的船的说!哈哈哈哈……”穆林笑到肚子疼。 “笑够了?” “还有没有别的例子?” “额,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那就是一千米,是不是丈量队粗心大意多加了个零啊? “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要出了大气层,到了空间站同步轨道的节奏吗? “还有比如,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那滴泪肯定是大年三十跨年的时候流的,不然那脸该有多大,多长啊? “还有……” “哈哈哈哈!别,我求求你了!……哈哈哈哈!……别说了!……哈哈哈哈……再说下去我要笑膻气了!……哈哈哈哈!……好长的脸都出来了!哈哈哈哈!……” “跟你讲正经事儿呢!有那么好笑?” “怎么不好笑?你随便拉个人来问问,肯定笑抽!” “老师就没笑抽,人家气抽了!” “哈哈哈哈!那后来怎么解决的?” “还不是被叫了家长?然后外公回家后对我说,多读读。其实我的理解是没错的,但是呢,诗句不能用逻辑。 “诗句就是越夸张,越能表达出诗人想要的震撼。他让我多读读,多对比,抓住精髓,总结出运用修辞手法的规律。” “所以你就读了无数首诗?” “嗯。” “那总结出啥规律了?” “不能直接说那个想要表达的词。比如说速度,不能用‘快’或者‘慢’,得用时间和距离的比率代替,然后一般速度的描写得乘以十。 “高度得乘以一百,如果是李白,那就乘以几千。 “再有就是,时间得用年龄和景物,邻居等表达,距离却得用时间和气候表达。所有的心情都可以用天文气象表达,而所有的气候都能用情绪来修饰。” “叶子啊!你这是分析古诗吗?你确定不是在套用数理化公式?” “差不多就是公式吧?挺好用的,用这些规律规律,基本就能还原很多诗人描写的场景呢!” “那你是读了多少首诗总结出来的?” “大概几千首吧?然后又读了几千首验证理论。” “噗……读了上万首诗,就是为了验证一个理论,好让你读懂诗句?是不是这个意思?” “基本上,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 “牛!牛人!真有恒心和耐心!哦,还有追求逻辑合理性的科学之心!” “算是因祸得福了吧?本来是因为自身条件,诗句变成了无法理解的难题,但又是因为想要攻克这一难题,在此过程中成了饱读诗书的那一类人。”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吧?为了弥补不足,拼命地钻研,结果把不足弥补成了长处!” “所以咯,天赋都能被勤奋赶超的,谁也别自满。” “诶,我发现了,你这句带了情绪的!是不是这就是你不喜欢懒人的本质原因?我看你对有些人爱理不理的,就因为他们懒?” “差不多吧!没啥发展前途的人,关注了那是浪费我的精力,懒得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客气了,万一被当成可以拉关系的捷径,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